“教育的價值觀念、課程理念、教育資源供給方式、學生學習方式、評價方式、學校管理、學段關系都已發生變革。以前高中最關心成績,看有多少孩子考上好大學。現在還要考慮學生是否適合大學學習、是否為未來的人生做好了準備。”作為高考改革試點省份,上海的新高考已歷5年。說起高考改革為高中教育帶來的新變化,百年老校大同中學的校長郭金華感慨地說:“現在,學校教育唯一不變的,就是‘變’!”
剛過去的暑假里,大同中學高二(1)班學生丁家妮只有一個字:“忙!”喜歡編程的她參加了4項機器人比賽,編程、做機械設計、上網查資料,還有寫方案、申請經費,做項目答辯……開學了,她照樣忙,創新創業課程、民樂隊活動、志愿服務,哪怕晚上七八點鐘在學校“加班”,也不稀奇。
“活動滿滿”,是如今大同中學學生生活的常態。而這,正是始于“3(語數外3門高考科目)+3(選考的3門高中學業水平考試等級考科目)+綜合素質評價”的高考招生新模式。新高考,致力于讓每個學生都“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有所長”。記者問幾位學生,考試科目多了、活動多了,新高考是不是更累?一致的回答是:“有選擇,有收獲,做自己喜歡的事,累也開心,值得!”
在郭金華看來,過去高中上課是“配給制”,大家都一樣,而今更多是“自助餐”,課程設置更豐富多樣,更有選擇性,更注重研究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需求。高考從“3+1”變“3+3”,意味著高中進入“走班制時代”,七成課程要走班,每個學生的課表各不相同,教學管理、課程設計都要全面重構。
在大同中學,理、化、生、史、地、政等選考科目多了分層教學,音樂、美術、體育多了專項分班;素養拓展課程,每學期開有50多門,供學生依興趣選修。興趣之上,還有更高水平的“專業導航”,包括創新創造創業課程、課題研究項目和各種社團活動。教師不光要“教書”,還要擔當“成長導師”,幫助學生規劃人生。
拓展課程與課題研究多了,緣于新高考對于“高中學生綜合素養評價”的要求。從高校自主招生到綜合評價錄取批次,都將顯示每個學生整個高中階段動態表現的“綜合素質評價”列為重要錄取依據。按新高考方案,上海高中學生必須完成60學時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學生有了更多走出校門感知社會、了解現實的機會。
延伸閱讀:2014年,我國啟動自恢復高考以來最系統、最全面的一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2017年,上海、浙江試行新高考。高考綜合改革提出要探索“兩依據、一參考”的錄取模式,對普通高中學生選課走班、教學組織、綜合素質評價等提出了新要求。2019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總體目標是“到2022年,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進一步完善,立德樹人落實機制進一步健全”,具體目標包括“適應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教育教學改革深入推進”等。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