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日報佛山新聞:“我們宿舍3個人,花了720元報裝10M包年網線,幾天前我們的網線被剪了,現在我們都上不了網。”昨日記者接到佛科院學生反映,學校近日集中清理學生外接的非校園網網絡,有學生的宿舍網線被強行剪斷。對此,佛科院信息與教育技術中心稱,此舉是為了方便學校網絡管理,清理網線已提前告知學生,并已制定相應的補償方案。
點評:
記得從好幾年前開始,對于學校的建設,流行這么一個說法,“要建一所沒有圍墻的學校。”言下之意,不僅是實體上沒有圍墻,使得學校與外部環境相聯通,同時在精神內涵方面,也要在象牙塔與紛紛擾擾的世俗世界之間建起無縫連接。只不過幾年過去了,我不知道有多少學校真正推倒了“圍墻”,我倒是知道有高校開始收起了門票,有點諷刺。
而在我看來,強行剪掉了網線的學校,或許就是加固了圍墻。首先不妨換個角度想一想,學生寧愿選擇外邊的商家,不嫌麻煩新裝網線,也不愿意使用校園現有的網絡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便宜?速度快?學生們必然有自己的理由,而學校若是想扭轉這一局面,倒不如先聽聽學生們的心聲,如此簡單粗暴的“強剪行動”,對講究“春風化雨”的教育者來說實在不算什么高明之舉。
不過,具體到佛科院剪掉學生網線這件事本身,除了“方便管理”以外,事實上的安全隱患確實也需要考慮。一旦雷雨天到來引發了安全事故,最終受害的還是學生。從安全這個角度上來看,剪網線也并非全然沒有合理性。只不過是否可以采用更好的方式方法,變堵為疏。有沒有可能既滿足了學生的需要,又能規范管理校外網和校內網呢?在簡單“是”與“非”之外,探討雙方都可接受的折中方案,或許才能得到雙贏。
有的人說了,學生正處在叛逆期,“凡是學校提倡的,他們都要反對”,認為這就是學生不愿意用校園網的理由。這似乎有點單純“貼標簽”的嫌疑。學生們并非沒有思考能力單憑感情行動的個體。不論是校內的還是校外的,選擇性價比最高的、最適合自己的,毫無疑問才是理性的選擇。而學校網絡為何就連學生自己也不待見,簡單用“叛逆期”來解釋,顯然有點想當然,也小看了學生的經濟頭腦。
再看學校剪掉網線的理由,“為了方便學校網絡的統一管理”。這句話是如此耳熟,以往在強制不允許留長發這些問題上,我也曾聽到類似的理由。可是我始終有疑問的是,在這些并非大是大非的生活細節上,學校究竟有沒有“統一管理”的必要呢?比如學校認為用了外部寬帶,學生的IP地址就無法被監控。這一理由就談不上充分合理,大學生已是成年人,在網絡上的行為究竟是否適當自有人來監管。在這一點上,校方應該更多與學生溝通,而不是一句模糊的“為方便統一管理”就單方面行動了。
從根本上來說,剪網線也好,還是中小學的強制統一發型也好,其實都并非個案。也許這些措施都是出自為學生好的初衷,但在執行過程中,單單以傳統、規定為絕對準則,最后效果往往是南轅北轍。其實,有不少專家都已經提出,不少孩子往往缺少自由思考、自主選擇的能力。回過頭來想想,是不是大人們以“方便管理”之名,不自覺地替孩子思考得太多了,選擇得太多了?在一個上什么網、剪什么發型、穿什么衣服都已經被設定好的氛圍里,尚在成長之中的孩子潛移默化,出現自理能力差、自主決斷少的現象便不難理解了。
將這個反思再推廣開去,我不由想起一句話,“社會是個大學校,學校是個小社會。”反過來看,很多學校的觀念卻依然是一個“巨無霸”。雖然老師們說起這些頭頭是道,但學校卻仍把持著學生的一點一滴,這是不是有點矛盾?這樣習慣了“大學校”的孩子,即便走出校門,或許仍然希望有有人來大包大攬,來替他們的一生拿主意。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給人以自主選擇的翅膀,這需學校先從自身的管理觀念做起。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