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92歲,自認還“不算老”。也許正是他永遠年輕的心態,助他在學術領域取得一座又一座高峰。20世紀八九十年代,年近古稀、早已在近代史學界取得相當地位的他把目標轉向了“南京大屠殺研究”,這在當時是個不小的冒險,對此,他說“不怕死”。他要維護歷史的尊嚴,還歷史以本來面目。
1991年,他來到耶魯大學神學院,研究《貝德士文獻》,那是南京淪陷后,滯留南京的傳教士貝德士的所見所聞。他把其中關于“南京大屠殺”的部分專章整理出來,用事實說話,出版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見證》。
尊重歷史,才能更好地面對未來。頒獎詞中說章先生有“超越世俗的純真與虔誠”,是的,對學術永懷赤子之心,才能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章開沅還有一件廣為流傳的逸事,就是他數次請辭“資深教授”的故事,他的希望是把“位子”讓出來,給更多學者機會,學術不搞“終身制”。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劉偉對此十分感慨,“他是中國打破學術頭銜終身制的第一人,真正體現出教師、杰出歷史學家和優秀教育家的追求與本色”。
盡管所獲榮譽早已說明章先生學術成就之高,他卻幾番推辭,他認為,自己不敢稱“人梯”,因為“那需要高度”,他只愿稱自己為“鋪路石子”,“讓年輕人走得更順一些、更遠一些”。
“歷史是畫上句號的過去,史學是永無止境的遠航。”這是章開沅的名言。當一段歷史隨風而逝的時候,抓牢桅桿,并按下快門,留下珍貴一刻,這就是章開沅的工作和他的畢生追求。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