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特別是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以來,高校思政課質量建設取得了很大成效,同時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思政課成效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滿足大學生精神生活的效果程度。提高大學生精神生活質量與提高思政課質量,“兩個質量”一起抓,就能達到“兩個提高”一起上的目的。
美好精神生活需要更加重要。黨的十九大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大政治論斷。大學生處于青春成長發育期,既有物質生活的強烈需求,更有精神生活的強烈需求;大學生知識水準較高、人生目標較高,自我意識、認知能力較強,更有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的普遍愿望。美好精神生活需要對于大學生來說,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大學生在校期間,滿足他們的精神生活需要,為他們創造體驗美好精神生活的環境和條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是校園文化的深層內涵。
思政課負有重要職責、獨具優勢。大學生精神生活是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相互滲入、相互作用的過程,就外部因素而言,有家庭、社會、校園、課堂等環境因素。思政課在這些影響因素當中,具有直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從思政課的內容來看,思政課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增強大學生的政治意識、理論思維;講授人生觀、價值觀、法治觀,提高大學生的人生境界、道德水準、法治素養;講授中國近現代史,增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堅定擁護社會主義的立場、樹立接受黨的領導的態度。從思政課的特點來看,思政課覆蓋所有大學生,影響面廣;思政課與大學生專業、就業和職業相關聯,有利于從滿足精神生活需要方面著力;思政課與大學生面對的社會環境接軌,是幫助他們解疑釋惑的有效方式。思政課的效果是思想性、價值性、精神性的,最有助于提高精神生活質量。
思政課要落實到大學生精神生活中。立德樹人,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靠接班人,是思政課的根本職能。達到這一目的,必須教學合一,通過大學生的學習、思考、接受過程,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目前思政課教學還是存在單方面輸出多、雙方互動感應少的情況,對學生的思想活動和精神世界還是影響不夠大、觸動不夠深。思政課只有深度進入大學生精神生活,滿足精神生活需要,提高精神生活質量,讓他們受益匪淺、受益終身,立德樹人才能落到實處。
思政課需求可區分為不同層次。第一層次是學分需要。也就是通過考試、拿到學分。不少學生都保持在這一需要層次。第二層次是求知需要。出于對政治理論、中國歷史、了解社會的興趣,課能聽得進去,課堂有收獲。第三層次是思想需要。對世界、歷史、社會、人生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喜愛思考問題,思想存在困惑,希望從思政課堂上得到啟迪。第四層次是享受需要。也就是精神享受、審美享受、覺悟升華。聆聽名師名課,受到感染震撼,激發心靈共鳴,獲得美好精神生活體驗。
提高大學生精神生活質量,首先要提升思政課需求的層次性。學分需要是硬約束,還不能稱得上高質量精神生活需要。從求知需要開始,才是高質量精神生活需要,而且思想需要、享受需要是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精神生活需要。大學生在校期間,不一定能體驗到更高層次的物質生活,但如果能體驗到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精神生活,這對他們一生的影響都是深刻而持久的。
提高大學生精神生活質量,其次要加強思政課評價體系的科學性。評價體系是指揮棒、導航儀,推動思政課在提高大學生精神生活質量上擔當責任、有所作為,就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形成有利的教學導向。一是要把政治標準落實到進頭腦、轉觀念、樹理想上。思政課政治功能的檢驗,最終要看大學生的接受、認同、啟發、感化、升華程度。二是要具體分析學生對教師的打分。高分和低分都有各自的共同原因及特殊原因,不能一概而論,要“有”分數論,不“唯”分數論。三是要形成適合大學生階段、適合思政課特點的考試評分標準,不僅看知識點的掌握,而且看認識問題的能力。四是建立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綜合評價體系,將適應和滿足大學生精神生活需要、提高大學生精神生活需要納入綜合評價體系之中。
提高大學生精神生活質量,再其次要優化思政課的需求側。大學生精神生活需要,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無論是思政課程,還是課程思政,都要有意識地培養大學生注重精神生活,提升精神生活內涵和品位,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特別是要引導大學生珍惜思政課設置的學時、花費的資源,珍惜思政課教師的辛勤勞動、循循善誘,將思政課的政治效益、知識效益、思想效益、精神效益發揮至更高水平。
提高大學生精神生活質量,最后要完善思政課的供給側。教材為本,要精益求精,打磨思政課教材,通過閱讀教材就能夠獲得精神營養。教師主導,思政課教師的態度、素質、水平是重中之重,要加大師資培訓的力度,加大對思政課教師激勵的力度。作為思政課教師來說,育人先育己,要用自身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精神力量,在大學生中塑造形象、樹立榜樣、行高為范,成為活生生的美好精神生活樣本,成為大學生高質量精神生活的楷模。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