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調整優化高校區域布局、學科結構、專業設置,建立健全學科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積極投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重培養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人才。”這既是十九大報告中“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總體思路在教育領域的延續,也是對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提出的更為高遠更為具體的要求,對于正在不斷深化的“雙一流”建設而言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我們應當切實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樹立供給側改革思維,以供給側改革思維推進“雙一流”建設。
第一,回歸教育本原,從教育規律與教育精神的本質屬性出發思考“雙一流”建設。供給側改革思維首先是一種回歸性思維,讓教育在紛繁復雜的社會發展新形勢新矛盾中,能夠重拾定力,回歸初心,堅守自身應有的精神品質。近年來,市場經濟和需求側一端的強力沖擊,使高等教育出現辦學理念搖擺、大學精神缺失、忽視教學工作、行政化嚴重、片面追求指標等諸多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教育本原。正本清源,回歸教育本原,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迫切需要。“雙一流”建設作為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手段,必須切實尊重教育規律,體現大學精神的本質屬性。“雙一流”建設以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為核心要義,必須不忘初心,回歸到高等教育的本質屬性,堅持學科建設的基本規律。
第二,加強創新引領,在尊重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勇于創新,以“雙一流”建設引領高等教育的時代發展。供給側改革思維本質上是一種創新性思維,面對新時代教育改革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雙一流”建設絕不能因循守舊、教條主義,而應當著眼于面向未來的教育發展,通過創新驅動,培育教育新業態,創造教育新供給,以創新升級的新供給激發多層次的新需求,實現高等教育在新時代的新發展。
第三,著力優化結構,以改革創新推進結構調整,從優化供給結構、提高供給質量出發,不斷推動“雙一流”建設。供給側改革思維的重點是結構性思維,以優化供給側結構為著力點,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帶來的高等教育發展轉型升級、質量提升的要求,確保“雙一流”建設的質量內涵。當前高等教育領域存在的突出的結構性問題,主要表現為教育資源配置存在結構性矛盾,有效高效的教育資源供給總量不足、質量不高,在教育類型、區域、群體、層次、生態等方面存在著不平衡、不協調、不公平等現實矛盾。這些矛盾對“雙一流”建設形成了很大影響,解決這些矛盾的關鍵,就是必須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發力。一方面,著重通過優化制度供給,創新體制機制,激發教育供給所涉及的多元主體、科學技術、人力資源、資金資本等全要素生產力的活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另一方面,要按照“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要求實施結構性改革,處理好結構與質量的關系,貫徹內涵式發展思路,確保結構性改革保持高質量的正確方向。
第四,注重辯證統一,協調統籌全局,整體推進教育供給側改革,為“雙一流”建設奠定全面基礎。供給側改革思維的核心是系統性思維,必須樹立整體意識、全局意識,以“協調發展”理念為引領,為“雙一流”建設提供全面協調而科學有效的教育供給。一是要全面認識教育供給側存在的現實問題,準確把握問題與問題之間的相互影響和聯系,找準問題鏈條上最前端的關鍵點,以便精準施策,有效化解難題。二是要系統思考供給側改革的思路與對策,拓展改革的領域和維度,構建各方面改革舉措之間的有機聯系,協調統一,統籌實施,通過推進全面改革,深層次釋放教育全要素生產力活力,整體提升教育供給質量。三是要辯證認識供給側與需求側之間的關系,主動銜接好供給側與需求側,在當前著重加強供給側改革的同時,注意兩端發力,各有側重,有效配合,建立新的教育供需結構,實現教育供給端轉型升級的新突破。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供給側改革思維引導著教育改革的創新突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雙一流”建設應當以此為指導,增強教育供給側改革思維,不斷推進各項工作。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