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稱,美國政府限制某些中國公民簽證的做法,讓高等教育界不知該如何適應政府行動。
據《紐約時報》網站7月27日報道,教育工作者和學術團體擔心,更多的審查可能會阻礙科學創新,讓有才華的申請者卻步,或加劇對已在美國的華裔科學家的打擊。
報道稱,一些人認為,這個政策變化顯露的情緒凸顯了其背后的種族主義色彩。比如,加州民主黨眾議員趙美心說,這些限制等同于把目標指向“一整個族群的人”。
“我認為,我們應該認真對待具體的安全威脅,但每個威脅的判定應該以威脅本身為依據,而不是以種族群體為依據,”趙美心說。她是國會亞太裔委員會主席。
報道稱,自6月11日起,美國國務院已把在敏感研究領域學習的中國研究生的簽證有效期限制為一年,這些學生每年有機會重新申請簽證。此舉推翻了奧巴馬時代允許中國公民獲得5年學生簽證的政策。
在布法羅大學攻讀計算機科學的中國博士生方樂(音)已在2015年拿到了為期5年的F1簽證。但他說,新政策可能會讓他的朋友們遭殃,他們的簽證最近到期了。他們可能不得不飛回中國去申請新簽證,在自己的學業未完成時面臨被拒簽的危險。
報道稱,亞利桑那大學研究國際學生流動性的教授珍妮·李說,中國研究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為自己尋找更好的機會。
珍妮·李說,新的限制措施可能會妨礙外國學生進入美國大學學習。“不保證他們能持續得到簽證的話,學生憑什么下決心在美國攻讀學位呢?”她說。
中美關系全國委員會會長歐倫斯說,這種政策只考慮了外國學生留學美國的風險,不承認其“極大的正面作用”。
報道稱,其中的一個好處是國際學生提供了人才和創新,加利福尼亞南部大學信息科學研究所的知識技術主任約蘭達·吉爾說。
她說,如果不能在學術會議上與中國研究生和訪問學者交流、向他們學習的話,那將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中國研究生和訪問學者經常在學術會議上報告自己的研究項目,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新做出了很大貢獻。
報道稱,財務方面也有好處。據國際教育學會的數據,2016年,在美國的大學和學院就讀的100多萬名國際學生為美國經濟貢獻了390億美元(約合2665億元人民幣)。國際學生中有近三分之一來自中國。
報道稱,高等教育深受特朗普在移民問題上的強硬立場影響,簽證限制是這一點的最新例證。一些專家將美國不確定的政治氣候作為去年秋季首次來美念書的國際學生人數下降的原因。
報道稱,簽證限制的細節仍然模糊。美聯社報道稱,新的限制主要針對機器人、航空和高技術制造業,中國一直在全球市場上努力擴大自己在這些領域的影響力。領事司拒絕就這些變化的細節發表評論。
伯克利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主任特雷弗·達雷爾說,這些限制措施會“給許多團隊成員帶來巨大的、令人遺憾的不便”,但不會“從根本上改變”其實驗室開展研究的能力。
珀杜機器人加速器項目主管理查德·M·沃義爾斯說,美國的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等領域的研究嚴重依賴外國的申請者,尤其是在一流大學里。
沃義爾斯說,找到能取代他實驗室里的中國研究人員的合格學生,將是十分困難的。“找到一個申請我實驗室的美國人都很困難,”他說。
但是,康奈爾大學的中國博士后、從事粒子物理研究的程洋洋(音)懷疑,受新政策影響更多的將是在美國獲得學位后不久就回國的研究人員,而不是要來美國念書的人。
“他們的家仍在中國,因為他們會看到,美國永遠不會把他們視為自身社會的一員,”程洋洋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