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四川大學江安校區第一教學樓,你會發現這里有很多不一樣:形式多樣的交流互動式走廊,刷新著教學樓的刻板印象,1萬多平方米公共服務空間勾勒著“學術殿堂”的模樣。走進教室,充滿科技色彩的陳設吸引了眾人的目光,在網絡互動教室,看不到一排排整齊擺放的課桌,取而代之的是一張張半圓形的桌子。每張課桌上擺放著3臺電腦,3名學生圍桌而坐,課桌星羅棋布,教師穿梭其中。
以“教室革命”為抓手,四川大學瞄準課堂教學改革這一突破口,實施小班化互動式教學、非標準答案考試、全過程學業考評、重獎一線教師、開展國際課程周……奮力推進一流本科教育的改革與實踐,努力打造著“學生能轉身遇到好老師,校園隨處見討論”的理想校園,通過課堂革命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川大模式”。
教室革命:打造充滿科技感多功能智慧教室
網絡互動教室、靈活多變研討教室、多屏研討教室、手機互動教室……走進川大第一教學樓,各種區別于傳統教室的智慧教室迅速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可移動、可拼接、多類型的活動桌椅,學生可以根據課程需要圍成不同大小的范圍,以滿足不同學科研討教學的需要。同時,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學習專注度和教學參與度。
教育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為課堂教學帶來了持續變革,小班化教學對傳統教室的設計提出了新要求。2012年,川大啟動“智慧教學環境建設工程”。
“我們投入了2億多元全面推進‘教室革命’,打造多視窗互動教室、靈活多變組合教室、移動網絡互動教室等類型的智慧教室400多間,超過教室總數的80%。”四川大學校長李言榮介紹,明年學校將實現智慧教室全覆蓋。
在此基礎上,學生抬頭就能互動,轉頭就能遇到老師。這樣的格局,讓學習變成了“啟發式講授、互動式交流和探究式討論”。據川大教務處處長張紅偉介紹,從2010年起,學校把新生按25人規模編班,全面開展高水平互動式、小班化課堂教學改革。目前開設互動式、小班化課程9024門次,超過課程總數的70%。
與此配套,學校實現非標準答案考試全覆蓋,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特點實行開放式命題。“我們看重的是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該校經濟學院教師閆雪凌介紹,去年,她的“國際市場營銷”課期末考試最后一道題,就是讓學生給川大設計一個國際市場營銷方案,學生拿到題目后覺得非常有挑戰性,感覺自己從學生變成了學校的代言人和推廣者。
除了推進非標準答案考試,川大100%的課程都實現全過程考試。據介紹,期末考試成績權重降低到不超過50%,平時成績的分布在6次以上,讓期末考前突擊在川大成為“過眼云煙”。通過這些舉措,川大實現“讓學生真正把頭抬起來、坐到前排來、提出問題來”。
課堂革命:激勵學生勤學悅學慧學
大學教室改造在令人眼前一亮的同時,也對學校的師資提出巨大挑戰。
“我們以前的教學工作就是一個PPT、一個教案,學生很多時候都是被動在聽,現在教學條件變好了,課堂規模變小了,教學模式也必須發生變化。”該校計算機學院教授張蕾表示,教室革命只是一個突破點,最本質的還是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敬業水平。
把微觀難以想象的原子、分子搬進課堂,展現在學生面前;上千名學生7天時間在線比賽做題,甚至半夜催老師出題,老師不得不限制答題時間勸學生睡覺……這是真實發生在四川大學“近代化學基礎”課程中的故事。
周加貝、賴雪飛、權新峰……一群教化學公共課的青年教師湊在一起,研究如何利用新技術,讓學生喜歡上這門特別枯燥且難學的課程。
周加貝通過混合現實教學,把真實環境進行虛擬數字化,通過MR(混合現實)眼鏡向外投影,與虛擬環境結合,實現真實和虛擬環境互動教學,讓學生能夠看到形象立體的原子、分子結構。賴雪飛組織學生開展“化學爭霸賽”,將競技游戲和學習結合起來。她把化學知識與全球第一大游戲化教學平臺結合在一起,初賽學生攻城略地在線答題,得分排名前列的學生組成戰隊,通過現場+在線直播進行“城堡爭奪戰”。比賽吸引了1000余名學生參與,大家熱情高漲。
“枯燥的化學課變得特別有趣,‘黑科技’讓我們上課、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該校新能源材料與器件專業2017級學生錢睿俊告訴記者。
川大計算機學院教授魏驍勇上課不親自點名,而是用無人機點名。這可不是小題大做,其實這屬于魏驍勇課堂教學的一部分:在課堂上放出無人機,除了能知道誰來上課,還能追蹤學生上課時的表情。教師通過學生的表情可以輕松掌握聽課效果,進而改進教學內容和方式。2011年,魏驍勇開始對“基于課堂內關系網的大數據教學分析”進行研究。像他這樣面向未來課堂教學的改革創新,在川大并不鮮見。
制度護航:引導教師愛教樂教善教
要實現課堂革命,高水平的教師隊伍是關鍵。教師的全身心投入本科教育、創新授課方式的積極性,或多或少與川大對一線教師的獎勵機制有關。
川大通過設立針對老、中、青優秀教師的“教學三大獎”,包括特等獎100萬元、一等獎50萬元等,重獎全身心投入到一線教學的教師、重獎積極開展教學改革的教師、重獎課堂內外與學生交流互動的優秀典型教師。每年學校召開的本科教學工作表彰會,已成為川大一個重要節日,使一線教師有強烈的榮譽感和成就感。
另一方面,學校加強對教師的培訓,讓其盡快適應小班智慧教學帶來的變化。
川大實行教師“雙證”制度,教師上講臺必須持有教師資格證和教學能力培訓合格證。5年來,參訓教師超過3萬人次,大面積、大幅度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
每年一屆的“以學為中心教育”系列研討會,世界一流教育專家帶來最新教育資訊,每學期2到4期的“本科教育創新大講堂”,時時發布教學改革創新信息,新教師教學能力培訓、“教學策略”系列培訓進學院、全英語授課教學能力培訓等各類培訓提升教師教學能力。
為了讓技術走進課堂,進一步推廣先進的教學理念及方法,進一步激發教師將技術與教學融合的熱情與動力,該校現代教育技術中心自2018年初起,持續開展“智慧校園行”智慧教學環境學院專場培訓活動,幫助教師掌握智慧教室的新科技,體驗智慧教學帶來的新魅力。
四川大學黨委書記王建國表示,學校持續重視教師教學發展事業,加強教師教學能力建設,將思想政治素質的培養和考察貫穿教師職業生涯全過程,健全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完善把教學質量作為教師業績考核、評價重要指標的制度,不斷強化“教師是第一身份,上好課是第一要務,關愛學生是第一責任”的意識,促進教師愛教、善教、樂教,著力建設品德高尚、學術卓越、教學優秀的一流師資隊伍。
此外,為進一步強化本科教育的核心地位,川大把本科教育作為“一把手工程”,全面落實領導責任、加強工作考核等,通過制度創新營造重視本科教育核心地位的良好氛圍與環境。“今年學校預算審議的時候,校黨委常委會明確提出本科教育的經費今后每年只增不減。”王建國透露。
“大學因本科生而生,因本科生而長。經過近10年的努力,四川大學秉持精英教育、個性化教育和全面發展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理念,不斷出實招硬招,不斷加大經費投入,讓本科教育真正落地生根。”李言榮進一步表示,未來,學校將聚焦一流人才培養全要素、全過程的持續改革,加快建成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努力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