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工廠保安成長為外資銀行理財經理,從生產一線普工成長為大型科技集團高級經理……這樣聽起來并不容易的“人生跨越”,如今頻繁地發生在深圳農民工群體中,這一切都與深圳市總工會“圓夢計劃”幫扶活動密切相關。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肆虐,在企業面臨著轉型升級和工人彷徨無助時,市總工會在全國開先河對農民工實施公益性高等學歷教育的“圓夢計劃”,有針對性地幫助“家庭困難,但工作表現優秀”的農民工在職攻讀專、本科學歷。
筆者近日從市總工會第六屆“圓夢計劃”開學典禮上獲悉,截至目前,已有3059名農民工和困難職工圓了“大學夢”,僅今年就達到998人;近2.6萬名農民工獲得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和中等職業教育,3700多場公益性的素質教育講座送到千家企業,受惠職工近50萬人次。
“人力資本投資是投資者通過對人進行一定的資本投入,增加或提高人的智能和體能,也是最終反映在勞動產出增加上的一種投資行為。‘圓夢計劃’的重要特點就是以公共服務的角度,對困難職工、勞務工開展‘教育幫扶’形式的人力資本投資,在弱勢群體農民工教育上具有開創意義。”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市總工會主席羅莉說。
不讓家庭貧寒制約勞務工讀書
深圳是全國勞務工最多最集中的城市之一,最早感受到勞務工素質問題的困擾,最早發現對勞務工不僅要使用,更要教育和培養。當大批洗腳上田、從學校到工廠的青年農民站在現代化的電子生產流水線上時,其絕大部分人都是一臉生澀和茫然。
據市總工會調查,深圳近700萬勞務工中,約80%的勞務工從事技術含量低的簡單勞動,80%的勞資糾紛涉及勞務工,安全事故的受害者80%是勞務工。這透視著深圳勞務工的社會地位和生存狀況。而深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一大批高素質的勞動大軍支撐,提升勞務工整體素質是建設現代化國際都市、打造深圳質量及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課題。
“新生代農民工其實對讀書成才非常渴望,但貧寒的家境往往成為制約其發展的障礙。我們意識到,維權不僅僅是經濟權利,更包括學習權、發展權。只有創造機會讓其接受教育、提升素質,才能讓其融入深圳,實現體面勞動。”羅莉說,2008年由市總工會主辦、市總工會農民工學校(市職工繼續教育學院)承辦,工會幫扶、政府支持、社會參與相結合,以幫扶勞務工為目標的“圓夢計劃”正式啟動。
該計劃分成三個層級,一是為在深工作表現特別優秀、求學上進、家庭貧困并加入工會的勞務工提供幫扶攻讀大專、本科學歷;二是為在深困難勞務工和深圳戶籍失業、困難職工提供免費職業技能培訓學位;三是面向基層企事業單位開展職工素質教育公益講座,送教上門到企業、社區,主題包括政治思想及時政教育、公民意識、法律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安全生產教育、就業創業教育、城市生活常識教育、職工身心健康教育、職工終身學習等。
“這也意味著,對勞務工的人力資本投資,不僅僅包括目前國內比較重視的職業技能培訓,還應包括學歷提升、綜合素質提高等,為勞務工的個人成長、現代轉型、市民轉變提供較為整體全面的支持。”羅莉說。
培訓課程與企業生產實際結合
“公益高等學歷教育”是“圓夢計劃”最大的特色與核心項目,市總工會先后聯合市慈善會、天津大學、四川大學、華中師范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航天航空大學等網絡教育學院,通過資金贊助、學費減免等方式開展教育幫扶。
在專業安排上,則充分考慮職工、農民工的實際需求和業余學習的特點。其中,大專班先后開設了工商管理、計算機科學、物流工程、財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等緊俏實用的專業;業余中專班開設了財務會計、物流管理、計算機應用、工藝美術等企業需求較多的專業;職業技能培訓開設了初、中、高級電工,初、中級制冷工,中、高級計算機應用,物業管理等實用專業。
“高等學歷教育可以幫助農民工重新進入國民教育體系,進入專業人員培養的中高等教育體系,可以成為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羅莉說,通過三年學習,從2008年第一屆至2010年第三屆,共有近700名已畢業學員,絕大部分學員在掌握了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后,從工廠一線員工轉崗至銷售、管理、咨詢等知識含量較高、發展前途較好的崗位,更有多人通過招調工考試順利落戶深圳。
另一方面,“圓夢計劃”還嘗試走出校園,與企業生產實際相結合。先后在航嘉電子、中糧地產、工人度假村等企業開展業余中專學歷教育,在海大裝飾公司、萬科物業公司、富士康企業等開展職業技能培訓。
在專業選擇、課程設計、教學時間安排和教師選用等方面進行校企合作,并利用現代遠程教育技術,在左右沙發、賜昱鞋業、青島朝日啤酒、高新奇股份、航嘉電子等企業建立了遠程教學點,與市總工會農民工學校進行同步教學,為大型企業學員學習提供方便。
將勞務工納入輸入地教育體系
除開創了資助勞務工群體接受高等教育先例,“圓夢計劃”此舉也開創了將勞務工教育系統地納入輸入地國民教育體系的先河。
“目前開展勞務工人力資本水平提升的障礙,主要體現在制度層面上,即勞務工教育培訓公共政策普遍強調勞務工教育的重心在勞務工輸出地區,但隨著新生代勞務工的發展壯大、勞務工群體發生顯著變化,社會經濟結構的區域差異擴大,這樣的勞務工教育模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和農民工的需求。”
羅莉認為,勞務工教育培訓應“重心后移”,由以勞務工輸出地區為主轉為以輸入地區教育為主,將勞務工納入輸入地職教體系,顯得尤為迫切。
此外,“圓夢計劃”的實踐也表明,針對勞務工的教育培訓,為促進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向上流動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促進外來務工人員向“新市民”的轉變。
“對新生代農民工而言,自身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著獲取資源能力的高低,進而影響著他們的社會認同狀況和社會融入能力。鑒于城鄉二元結構下的戶籍、就業、教育、社保、醫療等制度安排現實狀況,提高農民工自身整體素質,培養獲取外部資源的能力,進而取得經濟、社會地位,是促進其順利融入城市社會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這不僅是帶給新生代農民工文化意義上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同時也帶給他們城市生活的體驗、平等觀念的建立以及社區的互動體驗,當他們內心體驗得到肯定和認同之后,就會生發出融入城市、適應社會的幸福體驗。”羅莉說,“‘圓夢計劃’是打造深圳‘新工人、新市民’的重要平臺。”
目前,由于市總工會“圓夢計劃”在關注勞務工生存問題的同時,更多地關注他們的發展,既幫困難職工、農民工解一時之困,更幫他們謀長遠發展,逐漸成為破解農民工問題的有效途徑。其運作模式更是被全國不少機構和組織復制,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力。
據悉,市總工會今后將更多地把教育培訓信息送到企業、職工手中,直接在企業培訓室、生產車間、街道工會開展培訓。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