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高等教育的需要,對科學知識和優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的歷史方位決定了高等教育新的歷史使命。高等教育必須立足“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樹立新的價值坐標,實現新的作為,堅持與新時代同向同行。
堅持“黨委領導”與“各方協同”同向同行
必須堅持辦學正確政治方向。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高校必須始終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不動搖,始終堅持黨對高校工作的全面領導不動搖。要自覺把高等教育發展方向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系在一起,自覺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必須落實意識形態主體責任。進一步落實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責任,把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與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我國大學最鮮亮的底色。進一步深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突出馬克思主義學科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整合各種教育資源和育人力量,確保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往實里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
必須堅持各方協同創新。建立黨委統籌、部門協作的工作機制,力避“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的亂象,努力畫成最美育人同心圓。黨委要更加注重統籌好馬克思主義學院與各專業學院的協同,創新思政育人內容和形式;更加注重統籌好思政課教師和專業課教師隊伍建設,推動兩支隊伍融合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好管理部門與教學院系的協同,形成全校育人一盤棋的生動局面。
堅持“立德樹人”與“傳道授業”同向同行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孕育了一套成熟的道德價值體系,我們黨繼承和發揚了中華民族崇德向善的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養的辯證法。新時代必須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
傳道授業是教師的神圣使命。高素質教師隊伍是由一個個好老師組成的,也是由一個個好老師帶出來的。習近平總書記將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和仁愛之心作為“好老師”的四個評價標準,指明了教師“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崇高責任和“傳道授業解惑”的神圣使命。作為高校教師,需要在教育中將教學與自修相結合,以使命為導向為動力,在工作中充滿激情,富有創新精神。
立德樹人與傳道授業同頻共振。教育的重點絕非僅僅是知識技能的傳授,更非唯分數是從,而是“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新時代,作為高校教師,必須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堅持教書育人和自我修養相統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
堅持“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
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課堂是人才培養的主渠道,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地帶,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是新形勢下高校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論斷、新命題。只有讓所有課堂都上出“思政味”,落實育人價值導向,才能打造魅力課堂,真正做到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融會貫通,實現思政教育從專人向全員的創造性轉化。
高等教育需要回歸課堂。要實現高等教育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功能,必須筑牢課堂教學主渠道,遵循教書育人內在規律,適應新時代社會發展方向,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切實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理想和責任融入各類課堂教學之中。回歸課堂,意味著既要樹立課堂教學主渠道的核心地位,也要強化授課教師的關鍵地位,并通過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努力實現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與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同頻共振,同向同行。
知識傳授要與思想政治工作互動互構。從學科知識和教學規律看,高校課堂更具有開放性和交融性,各門學科和各類知識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體現出高校課堂教學的科學性和政治性的統一。同時,廣大青年學子在科學知識的海洋中不斷深化自己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知,從而有利于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
堅持“學懂弄通”與“踐行做實”同向同行
學懂弄通才能明辨是非。“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學問者必能辨是非”。新時代高等教育既要統籌謀劃、創新學習形式、改進教學內容,深入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要及時回應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真實困惑,引導青年學生正確認識一些重大是非問題,增強政治上的敏銳性與鑒別力,從而真正實現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獻國家。
踐行做實才能成就大業。當代青年是同新時代共同前進的一代。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廣大青年既是追夢者,也是圓夢人。追夢需要激情和理想,圓夢需要奮斗和奉獻。習近平總書記曾寄語廣大青年,要把艱苦環境作為磨煉自己的機遇,把小事當作大事干,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當代青年所承載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就是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此,培養青年學生社會責任,增強使命感和時代責任感,成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著力點和衡量人才培養質量的第一要素。
知行合一才能全面發展。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引導青年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正確認識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增強青年學生求真學問、練真本領的學習內生動力,強化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勇于實踐,以科學嚴謹和實干的態度努力探索客觀事物發展的本質和規律,做到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扎扎實實、一絲不茍。
(作者:陳萬球,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