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字典新聞網小編為各位考研小伙伴們整理了家國情懷 大德無言致敬兩院院士王越先生的相關資訊文章,一下了解一下。
每周四晚上六點半,在北京理工大學中關村校區信息樓1004教室,總有這樣一位老教授準時出現在課堂上,為62名本科生講授信息系統與安全對抗課。講臺上的老人精神矍鑠、思維敏捷,精彩的講授深深地吸引著每一位同學。
1993年,他離開研究所來到北理工,從站上大學講臺那一刻起,25載寒暑易節,他始終不曾離開。
他曾領導我國軍用信息技術從白手起家到蓬勃發展,他曾研制中國第一臺火控雷達301系統等多項中國乃至世界第一,他曾多次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全國科學大會獎等科技殊榮這位86歲高齡仍堅持為本科生上課的先生,就是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北京理工大學校長,杰出的戰略科學家、工程教育家,雷達與通迅系統專家王越先生。
家國情懷 大志無疆
我的名字與那悲慘的年代有關。1932年,王越出生于江蘇丹陽,那是九一八國恥日的第二年。王越的父親是位進步、開明的知識分子,由于痛恨日本侵略者,有感于苦難年代的漫長,就給兒子取名王越,希望兒子早日越過這段災難的年代,同時也是激勵兒子超越自我,多做利國利民之事。王越此后的人生之路,一直不曾偏離父親的期望。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5歲的王越正在天津讀書,親眼目睹了日寇飛機的狂轟濫炸,當時我們的校長趙天麟主動收容因轟炸而被迫停課停業的其他學校的師生,每天早上親自在校門口迎接,風雨無阻。王越談起了那段痛徹心扉的記憶。天津淪陷后,這位校長面對威逼利誘都始終拒絕日寇開展奴化教育,最終被暗殺在家門口,他用生命為代價教會我什么是國家。
抗戰后期,別人家偷偷保留的短波功能的收音機常為一家人帶來振奮的消息,這也讓王越在心中悄悄選定了無線電報國的志向。人生的大志向,在強烈的家國情懷中開始萌芽。
1950年夏天,王越高中畢業,本可報考21個上大學的志愿,但他義無反顧地只選擇了無線電專業,隨著國防事業發展需要,研究方向從民用無線電轉向軍用雷達。大學畢業后,王越長期從事火控雷達系統、信息系統及其安全對抗領域的研究工作,直接推動了相關國防科技領域的發展,縱然經歷無數次坎坷與困難,他都沒有放棄對雷達事業的初心與堅守。
1993年,中國教育體制改革拉開大幕,在炮瞄雷達研究所擔任所長的王越受命擔任北京理工大學校長。此時的王越科研事業正如日中天,科研成果屢獲大獎,當面對這一重大人生的轉折點,他沒有半分猶豫,堅決服從組織安排。為國家培養人才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不應猶豫,更不能推脫!王越這樣講到。
來到北理工,王越不是單單做起管理工作,更多的是站在國家立場,從北理工特點出發,將如何培養好的國防科技事業急需的領軍人才,作為自己報國志向的新追求。一邊當校長、一邊搞科研、一邊上講臺這一干,就到了而今的耄耋之年!
看著這位講臺上依然精神矍鑠、書桌前不停奮筆疾書、課堂上悉心傳道授業解惑的老先生,師生們常常為王越身上那一份為國家培育英才嘔心瀝血的忠誠而感動!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