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主任、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秘書長 田慧生
為確保普通高中課程修訂的質量和水平,提升課程的育人價值,修訂后的高中課程方案和各學科課程標準先后經過了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教育部黨組和國家教材委員會的嚴格審議。現將審議情況報告如下。
一、審議原則
(一)嚴把政治思想關。加強對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課程的審查,強調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機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四個自信”等方面的基本內容和要求,注重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確保意識形態安全。
(二)落實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全面檢視課程修訂所體現的改革方向,貫徹“以學生為本”的課程理念,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既強化共同基礎,又關注個性化、多樣化的課程設計,使學生實現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三)堅持以審議促修訂。加強對課程修訂過程的指導,在重要的工作環節和時間節點,對階段性成果開展審議,及時反饋,強化審議專家和修訂專家的交流研討,共同提升修訂質量。
二、審議過程
(一)專家工作委員會審議。修訂工作完成后,專家工作委員會聘請179位專家組成學科審議組和綜合審議組,按照“個人審讀”“集體研討”“與修訂組溝通交流”“形成審議意見”“通過審議結論”等程序對普通高中課程進行了學科審議與綜合審議。學科審議重點把關課程標準的思想性、科學性、系統性、適宜性和可操作性;綜合審議重點把關學科間的橫向配合和學段間的縱向銜接。審議組高度肯定了修訂工作,所提出的意見建議如重視邏輯與思維教育,開展綠色化學教育等,對課標修訂完善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十九大精神落實情況專項核查。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后,根據教育部的工作部署,專家工作委員會專門組織修訂組全面落實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觀點、重大判斷和重大舉措。此后,專門組織課程審議組專家對十九大精神的落實情況進行了專項核查。
(三)教育部黨組審議。在專家工作委員會審議和專項核查的基礎上,2017年11月,教育部黨組專門召開會議,對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進行了審議。
(四)國家教材委員會審議。2017年12月1日,國家教材委員會召開了第二次全體會議,按照“個人審讀”“集體研討”等程序對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進行了最后的審查,通過了新修訂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
三、審議結論
綜合各方審議意見,大家一致認為,修訂后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定位準確,方向明確,體現了鮮明的育人導向。具體反映在:
一是突出了思想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國家安全和法治教育等要求在各學科課程標準中得到充分體現,特別是語文、歷史和思想政治學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要求直接寫入課標,努力有機融入課程標準各部分,確保了正確的政治方向,有助于發揮學科育人導向,有利于培育學生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是增強了整體性。學科內知識間的聯系、學科之間的配合和學段之間的銜接得到加強,學科課程與現實生活、職業教育的關聯顯著增強,與高考綜合改革統籌設計科學合理。比如,數學設置了“預備知識”主題,與義務教育階段銜接,同時設計了5類選修課程,與大學專業銜接,分別滿足學生在理工、經濟、人文、藝術等方面繼續深造的需要;通用技術“技術與職業”的課程內容打破了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藩籬,體現了“普職融通”的技術教育理念。
三是體現了創新性。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本次課程修訂著眼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重新梳理了課程結構,精選了內容,提出了學業質量要求,實現了很多新的突破。特別是學科核心素養的凝練為國際首創,實現了黨和國家人才培養總體要求與學科課程教學目標的具體對接;學業質量要求的提出填補了我國該領域的空白,對于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和考試評價等都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四是強化了可操作性。準確把握普通高中教育定位,充分關注全國各地區差異,有效銜接新高考要求,經廣泛征求和吸收意見建議,課程方案和標準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明顯提升。比如,課程方案中增加的“條件保障”和“管理與監督”,有助于地方和學校明確課程實施的師資、裝備、監測和經費等方面的要求。再如,課標中新增了“教學提示”“學業要求”“學業水平考試與高考命題建議”“教學與評價案例”等,都有利于課程的理解和落實。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