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上海共有350個學科上榜,其中A級別檔次僅學科數量次于北京。這輪學科評估還顯示:上海高校近50%的在建學科達到全國前30%的水平,20%的在建學科達到全國前10%的水平。
上海以61所高校的體量(高校數量在全國名列第23位,占全國高校數的2.3%),實現了這樣的學科建設成效,說明上海高等教育的辦學效益有了顯著提升。整體表現搶眼,正是上海近年來堅持問題導向、加強頂層設計,促進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生動縮影。
“高峰造尖”“短板補齊”,促進一流學科建設
■薛明揚
備受關注和期待的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結果在2017年12月28日正式公布。距離2013年1月公布全國第三輪學科評估結果至今這五年,正好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全國高校大發展的關鍵期。通過這五年的學科發展,上海在“高峰造尖”和“短板補齊”兩個方面有明顯成效。在滬部屬高校穩中有進,特別是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四大金剛”和海軍軍醫大學繼續有不同程度提高;上海市屬高校也有較快發展,上海中醫藥大學三大主干學科全部進入“A+”序列,上海體育學院、上海音樂學院、上海海洋大學、上海戲劇學院、華東政法大學等辦學特色鮮明的高校,都有學科進入“A”級別檔次;上海大學也開始發力,整體水平明顯提升。
應該說,這幾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新一屆市委、市政府對高校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高度重視。筆者認為,特別明顯地體現在“五個有”上———
第一,有強烈的“危機感”。記得全國第三輪學科評估結果公布后,上海教育系統的同志們對照這份“體檢報告”,堅持問題導向,經過系統分析后發現了不少問題,比如:一些學科重復設置率比較高,不少學科在十所以上高校同時設置;學科發展參差不齊,醫學、教育學、理學、文學等學科實力較強,但歷史學、藝術學科門類實力較弱;學科“高原”有厚度,但學科“高峰”欠高度;高校危機感不足,辦學思路和學科建設路徑不清晰;市屬高校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滯后,高水平學科帶頭人鳳毛麟角,青年人才“脫穎而出”的成長機制不健全等等。對此,市政府組織力量逐個研究破解對策、形成改進思路,在2014年出臺面向2020年和2030年的高校布局結構規劃、學科建設規劃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規劃這“三大規劃”,作為全市高等教育資源配置和投入評價的關鍵依據,統一了政府與高校、政府內部各部門的思想,形成了加快建設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整體合力。
第二,有明確的“方向標”。學科是高校教學和學術研究基本單元和基層機構,高校承擔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使命,最終都需要依托學科來實現。因此,上海在“三大規劃”中明確了“以一流學科帶動和實現一流大學建設”的方向,目標是到2020年,使20個左右的一級學科點和一批學科方向達到國際一流水平,使150個左右一級學科點躋身國內學科排名前20%,在此基礎上支撐建設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學和特色鮮明的大學。
第三,有清晰的“施工圖”。上海抓學科建設的這張“施工圖”有兩個特點:一是“組合拳”。從學科點和高校兩個層面綜合施策。學科點建設上,實施了高峰高原學科建設,扶強、扶需、扶特;高校層面,以部市共建機制支持在滬部屬高校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建設步伐,同時實施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計劃,支持市屬高校迎頭趕上。二是分類清晰。比如,根據全市學科實際,分4個類別“高峰”和2個類別“高原”支持建設102個學科點,目標分類、任務分類、投入分類、績效分類,促進了高校聚焦優勢、特色發展。
第四,有堅強的“后保組”。上海向來以“一盤棋”思維對部屬和市屬高校給予統籌支持。比如:上海在此前作為全國第一個開展共建“985”高校的省份,2016年又率先與教育部簽署“雙一流”共建協議,給予在滬部屬高校“雙一流”建設1:1配套經費支持。2014年至2017年高峰高原學科建設期間,地方投入36億元專項建設,并規定不少于50%的經費用于引進培育高水平人才。2016年啟動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后,市級層面根據試點高校的建設方案按需給予充分保障;同時,出臺《上海市深化高校改革建設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設試點方案》,在人事薪酬、財務資產、人才培養、國際交流、基本建設等方面對試點高校全面“放權松綁”。
第五,有成文的“規則書”。2017年底,上海市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上海市高等教育促進條例》,這部地方立法把2014年“三大規劃”明確的、對上海高等教育發展有大促進、大推動的措施,通過法律條款固定下來。有了這部地方法規“保駕護航”,上海學科建設的好勢頭一定能不斷延續。
當然,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的結果讓我們發現了一些新的不足。上海應該用好這份“體檢報告”,進一步造尖高峰、揚長避短、改進不足,加快建設。
(作者系上海市人大教科文衛委原主任委員、市教衛工作黨委原書記、市教委原主任)
優化布局和分類管理“雙輪”驅動一流學科建設
■顧祥林
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同濟大學在建的45個學科全部參加評估。這次學科評估是對同濟大學學科建設的一次“全面體檢”。與全國第三輪學科評估相比,學校獲得最佳的學科從1個增長到4個,這鼓舞和激勵了全校師生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決心和勇氣。
這幾年來,學校依托國家和上海市的有力支持,特別是部市共同對在滬部屬高校“雙一流”共建的支持以及上海市“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計劃的有力推動,通過優化布局和分類管理“雙輪”驅動學科內涵發展,整體水平不斷提升。
緊密結合學科前沿、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的重大需求,同濟大學從實際出發,對原有學科的布局、結構和規模進行適度的動態調整,著力優化整體布局。例如:為適應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和“設計之都”的需求,學校大力推進設計學科建設,通過校內博士點動態調整,把設計學增列為博士點。在上海市“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計劃的支持下,設計學學科發展迅速,已經建成若干個相互支撐的學科發展平臺,包括同濟大學中芬中心、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同濟大學上海國際設計創新學院”、教育部和國家外專局“國際合作示范學院推進計劃”、上海國際設計創新研究院、同濟大學-麻省理工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021孵化器等,形成了良好的學科發展生態系統。2017年,該學科在QS全球學科排名中列第26位,并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進入A檔。
同濟大學學科發展總體定位是:確保強勢工科保持領先,理科發展形成新的優勢,醫學學科復興加快步伐,人文社科發展形成特色,理工醫文融合交叉形成新亮點。學校按照“工、理、醫、文”四個大類,對工科、理科、醫學與生命科學學科、人文與社會科學進行分類指導和管理,根據不同類別學科特點和需求開展針對性建設。通過分類指導,給予學科充分發展空間。有了充分授權,各個學科立足自身實際,“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例如: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通過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促進與強勢工科的學科交叉,服務國家重大與重點工程,深化國際交流合作與加強國際認證等,快速提升學科實力,在第四輪評估中獲得最佳;測繪學科童小華教授團隊領銜完成的“航天重大工程的遙感空間信息可信度理論與關鍵技術”項目獲得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學科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范圍。
學校全面推進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行動計劃,對列入世界一流學科建設范圍的,在專業設置、招生計劃、創新平臺等各類資源配置給予重點傾斜。通過加強一流學科內涵建設,各個學科在原有優勢基礎上,實現了“高原之上建高峰”的目標,不斷縮小乃至超越國外一流標桿學科。土木工程學科以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際合作實驗室、國際合作研究中心、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平臺為依托,以“兩院”院士、長江學者、國家杰青、中央千人等名師和具有國際教育背景的中青年師資隊伍為關鍵引領,形成了特色鮮明的“同濟土木”,2017年在上海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全球第一,本次第四輪學科評估也第四次蟬聯全國最佳。
同濟大學城鄉規劃學是我國城鄉規劃專業高等教育的發祥地,是全國重點學科和學校傳統優勢學科,該學科通過對標國際同類頂級學科,圍繞服務國家和區域城鎮化發展重大戰略,贏得廣泛突出的社會聲譽,本次學科評估也獲評全國最佳。
(作者系同濟大學副校長)
聚焦學科內涵發展,加快中國特色一流大學發展
■李志斌
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華東師范大學有30個學科參評。與第三輪學科評估相比,學校整體進步比較明顯。
依托“985工程”建設,華東師范大學得到了國家和上海市的有力支持,學科整體水平有了較大提升。然而,與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的近期發展目標要求和世界一流大學的中長期發展愿景相比,我們還存在不小差距。如何立足高平臺、厚基礎,實現學科新一輪大發展、加快建設一流大學的步伐,成為一個緊迫的問題。
2014年,學校學科發展迎來新的契機。國家醞釀實施新的改革,決定整合“985工程”“211工程”等建設項目,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加快高等教育強國建設。上海市為了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對國家和區域重大和關鍵戰略的支撐力、服務力,出臺《上海高等學校學科發展與優化布局規劃(2014-2020年)》,啟動了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計劃,把地處上海的部屬高校全部納入到全市學科建設的總體布局中統籌給予經費和政策支持。2016年,上海市率先與教育部簽署在滬部屬高校“雙一流”共建協議,決定給予在滬部屬高校“雙一流”建設1:1的配套經費支持。
面臨新的發展形勢,學校決定抓住國家和上海釋放的重大戰略機遇,以外部政策空間獲取自身發展空間。經過調研和討論,學校形成了學科建設新思路:以一級學科為基本建設單元,推進學科、院系、科研基地一體化建設;實行“統籌發展、分類支持、自主規劃、分步實施”的學科推進策略和“國際一流、國內一流、國內優勢、特色培育、新興交叉”的學科支持策略;重點支持優勢特色學科沖擊一流水平,注重發揮重點建設學科對相關學科的帶動提升功能。2017年,學校順利進入國家一流大學A類建設行列。
這些年來,學校始終堅持把學科建設作為事業改革發展的基礎性工程,堅持不懈實施系統改革。為更好地服務國家和上海發展需求,促使學科鏈和產業鏈有效對接,學校全面優化學科空間布局,形成閔行校區以文理基礎類學科為主、中山北路校區以應用類學科為主的格局。以學科為基礎優化院系建制,整合、調整、新建了一批學院;以學科群為基礎探索學部制改革,成立地球科學學部、教育學部和經濟與管理學部。深化學科交叉融合,成立國家教育宏觀政策研究院、城市發展研究院等研究機構。深化實施校內“高峰”學科建設計劃,重點支持教育、地理、信息三大優勢學科領域率先沖擊一流。
聚焦重點,讓資源配置向重點建設學科傾斜。學校推行財務管理重心下移,把學科建設經費的使用權和管理權下放到各院系及建設項目,提高院系經費使用自主權,激發院系發展活力。在前期充分試點的基礎上,學校于2017年正式實施教學科研實體單位考核制度,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評估模式,即:考核對象分為理工類、人文社科類、藝體類;考核環節分為單位自評、師生民主測評、考核委員會現場評議;考核材料分為客觀數據、院系縱向發展情況、其他支撐材料;考核結果分為優秀、良好。通過考核,學校掌握了院系發展進度和投入產出情況,并把考核結果作為資源分配重要依據。此外,加強發展數據的日常積累、發掘和利用,通過對比研究,明晰學科發展優勢與不足,提升改革發展的精準度。
目前,華東師范大學正在對參評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的30個學科進行逐一分析與評估,分析優勢與不足,形成改進對策,加寬“長板”,補齊“短板”,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副校長)
“高峰高原”學科支撐起上海高等教育新高度
■楊頡
學科是大學開展教學、科研等學術活動的基本單元,也是體現大學辦學特色,衡量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尺之一,一流學科支撐了一流大學的建設,因此我們常說“學科建設是龍頭”。上海高校在第四輪全國學科評估整體表現不俗,充分體現了上海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和近年來高校學科建設的新成就。
上海是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發祥地,憑借著先發優勢,上海高等教育長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水平的快速提升,兄弟省市迅速崛起,與上海市的差距逐漸縮小,上海高等教育的領先優勢不斷被壓縮。在2012年全國第三輪學科評估后,上海市認真總結和分析高等教育發展的經驗與不足,并于2013年著手啟動編制《上海高等學校學科發展與優化布局規劃(2014-2020年)》,于2015年正式啟動實施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計劃。
通過系列政策“組合拳”,上海市整體學科建設戰略作用開始凸顯。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上海高校97%的博士授權學科參加了評估,相比第三輪評估的87.7%參評率有了較大幅度提升,充分表明上海高校對學科建設達到前所未有的重視程度,同時也對學科建設更有底氣、更有信心、敢于“亮劍”。
“個性化支持”是“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計劃的一大創舉,充分遵循各學科的特有規律和發展需求,鼓勵高校自主設計實施學科建設方案,做到“一學科一建設方案”。建設資金按需投入,即高校按照學科建設目標與任務,提出重點建設學科的個性化投入總量和結構需求,政府組織評估后,根據專家意見給予相應支持。這種“精準建設”的支持方式,有效促進了學科快速發展。
上海在策劃和實施“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計劃過程中,始終把對接國家戰略和服務社會發展需求放在首位。一方面,需要面向國際學術前沿,提升學術創新能力,爭奪學術制高點;另一方面,瞄準國家和上海市重大發展戰略需求,加強學科鏈與產業鏈的緊密對接,增強學科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需求、對接行業產業發展急需的能力。在“高峰高原”學科布局中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部署,聚焦智能制造、互聯網金融、大數據等對未來產業具有顛覆性影響的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相關學科;同時瞄準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等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重大任務,重點布局信息技術、材料科學、航空航天、生物醫學、創新設計等服務于上海經濟社會發展支撐和緊缺產業的學科方向。
緊密結合國家戰略規劃,加強產學融合,不僅促進了相關學科的快速發展,也使得優勢學科布局更加趨于合理。以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為例,在滬高校相關學科發展勢頭迅猛。在本輪學科評估中,理論經濟學、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學科均取得長足進步,入選“A+”學科。上海成為除北京以外,唯一在12個學科門類(不含軍事學)中均有入選“A+”學科的省份。
高原橫亙,高峰崛起。上海高等教育應該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一步分析優勢和不足,深入推進教育綜合改革,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用高等教育的新高度更好地支撐“五個中心”、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學高校學科發展與評價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求優、求特、求實打造一流中醫藥大學
■徐建光
在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上海中醫藥大學作為一所教師不過千、學生不過萬的“袖珍大學”,在全國高校學科建設“大檢閱”的“擂臺”上,能在“A+”檔學科數上躋身全國20強,秘訣是什么?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上海地方黨委政府的全方位支持和學校的前瞻性規劃布局,是兩大關鍵因素。
為增強地方高校自主發展和卓越發展能力,上海市政府早在2011年就實施了地方本科院校“十二五”內涵建設工程(簡稱“085工程”)。學校抓住這一大好機會,提出“以打造中藥學國際一流學科、中醫學國內領先學科為核心,建設現代化中醫藥創新研究平臺”的規劃目標,高質量完成了內涵建設任務,并在全國第三輪學科評估中取得中藥學第一、中醫學第二、中西醫結合第三的結果。
黨的十八大特別是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上海作為全國唯一的教育綜合改革國家試點地區,出臺了具有綱領性特征的《上海市教育綜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并據此出臺《上海高等學校學科發展與優化布局規劃(2014-2020年)》,在此前上海高校一流學科建設的基礎上,啟動實施“高峰”“高原”學科建設計劃。上海中醫藥大學的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三大主干學科全部納入“高峰”和“高原”學科建設范圍。市級層面在內涵建設上持續予以經費保障,特別是通過政策引導,鼓勵支持高校創新機制,集聚活躍于世界學術前沿的高層次人才。
在政策“東風”的引領下,學校把握機遇,制定了人才引進管理辦法,引育并舉,廣納賢才,通過目標管理,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對于存量人才,學校啟動學術榮譽體系和“杏林學者”兩大人才專項,實施業績導向的“協議薪酬”改革試點,極大地釋放出高層次人才的創新動力和創造活力,形成了人才集聚的“馬太效應”。
學科建設的關鍵是走對路,如果走的路南轅北轍了,那再提什么學科建設措施與任務都沒有意義。因此,學校高度重視形成科學的學科布局與規劃,不求全而求優、不求大而求特、不求名而求實,堅定保持戰略定力,堅持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三大主干學科的核心地位。
2014年,上海啟動實施教育綜合改革國家試點之后,學校抓住契機,以全面深化綜合改革為引領,全面優化學校內部制度體系,保障大學內涵式發展順利實施。學校于2016年順利入選上海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范圍,并成為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第二所上海地方院校,為實現跨越式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新機遇。學校的中醫學、中藥學兩個學科,也在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
面向未來,上海中醫藥大學要牢牢扎根中國大地辦學,堅持“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核心目標,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服務“健康中國”“健康上海”戰略中貢獻應有的力量。
(作者系上海中醫藥大學校長)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