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聚焦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教育戰線十九大代表和會外人士就此展開了熱議。
人民的需要就是教育發展的重點
——教育戰線十九大代表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
十九大報告中關于“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要論斷,對教育改革發展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教育戰線十九大代表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各自的觀點。
“我們要把人民對教育的期盼和需求,作為教育發展的重點;把人民對教育不滿意的地方,作為下決心改革的內容,讓人民共享教育發展的成果。”十九大代表、海南省教育廳廳長曹獻坤說,“這一新的矛盾反映到教育上,就是人民群眾接受更好教育的需要與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矛盾。因此,我們在教育工作中必須真正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十九大代表、安徽省委教育工委書記張岳峰從經濟社會發展角度進行了分析,他說:“新的矛盾反映到教育上,就是要下大力氣提高各級各類教育的質量,只有教育質量提高了,能夠培養出一大批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創新型人才,才能實現可持續的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的順利升級轉型,也有利于辦更好的教育。”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階段特征,就是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強烈。落實到教育上,就是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獲得發展自身、奉獻社會、造福人民的能力。”十九大代表、浙江省委教育工委書記何杏仁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教育肩負著“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新使命,也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教育的新需求。
在十九大代表、山東省教育廳廳長左敏看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轉化,從生產力的角度來講,我國已經站在了新的臺階上,這一階段,更強調共同富裕,更強調效率基礎上的公平。新時代的教育發展應注重滿足需求、促進公平、提高質量,就是要解決“上好學”這個問題。
十九大代表、首都經貿大學黨委書記馮培在談到教育優先發展的話題時說:“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報告再次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正是回應了廣大人民的期待,集中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
“十九大報告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的論斷,我是深有體會的。具體到教育上,就是教育發展還不夠平衡不夠充分。”上海大學黨委書記、校長金東寒說。他以目前我國到國外留學人數的變化為例分析,目前到國外留學的中國留學生有128萬人,很大一部分是在國內沒能就讀理想大學的,光學費每年就花費巨大,這就說明中國的優質教育供給不足。
“實際上,我國高等教育的規模已經很大了,高校總數2800多所,僅次于美國。但優質的不夠多,世界排名前200位的還是發達國家居多。所以,我們現在要推進‘雙一流’建設,就是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對優質教育的需要。”金東寒說。(記者 蔡繼樂)
教育改革要緊緊盯住社會主要矛盾
——蒲公英評論作者熱議十九大報告
針對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的論斷,近日,在刊社蒲公英評論網絡互動平臺上,眾多基層教育工作者、評論作者和網友展開熱議。大家認為,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給教育提出了新命題,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對于推動教育改革發展、對于辦好學校、對于做好教育教學工作有著重大意義。
山東省寧陽縣教科研中心教科室主任許興亮認為,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在教育中的體現尤為明顯。改革開放近40年,我國教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然存在。就教育發展“不平衡”來看,既存在地區間發展不平衡問題,更突出表現為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城鄉教育的差異,不僅表現為辦學硬件的不均衡,師資和質量的不均衡才是根本所在。
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政府督學梁好認為,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強烈訴求,是社會主要矛盾在教育領域的反映。新的歷史時期,教育改革就是要緊緊盯住社會主要矛盾,以人民群眾利益為根本,以滿足人民對教育的需求為宗旨,以滿足人民對教育的要求為指向,重點解決教育發展不均衡、優質資源欠缺、教育結構性矛盾突出等問題。通過不懈的努力,不斷縮小城鄉教育差距,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對農村薄弱學校教育重點扶持,加大推進教育均衡的力度,著力辦好每一所學校,讓孩子們都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教育。
蒲公英評論作者趙世庭說,盡管教育均衡已經由硬件均衡轉向內涵均衡,但不能不說,當前優質教育資源仍然是相對稀缺的資源。享受優質教育資源事關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事情。優質教育資源供給是否平衡充分,是我國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進度表、指示針。(記者 于珍)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