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201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還有不到十天的時間,考試大綱也將隨公告一起發布。那么2018年國考申論到底考些什么呢?我們先來參考一下2017年國考申論大綱。
2017國考筆試申論大綱
申論是測查從事機關工作應當具備的基本能力的考試科目。申論試卷由注意事項、給定資料和作答要求三部分組成。申論考試按照省級以上(含副省級)職位、市(地)級以下職位的不同要求,設置兩套試卷。
省級以上(含副省級)職位申論考試主要測查報考者的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文字表達能力。
閱讀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給定資料的內容,準確理解給定資料的含義,準確提煉事實所包含的觀點,并揭示所反映的本質問題。
綜合分析能力——要求對給定資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內容、觀點或問題進行分析和歸納,多角度地思考資料內容,作出合理的推斷或評價。
提出和解決問題能力——要求借助自身的實踐經驗或生活體驗,在對給定資料理解分析的基礎上,發現和界定問題,作出評估或權衡,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措施。
文字表達能力——要求熟練使用指定的語種,運用說明、陳述、議論等方式,準確規范、簡明暢達地表述思想觀點。
市(地)級以下職位申論考試主要測查報考者的閱讀理解能力、貫徹執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文字表達能力。
閱讀理解能力——要求能夠理解給定資料的主要內容,把握給定資料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對給定資料所涉及的觀點、事實作出恰當的解釋。
貫徹執行能力——要求能夠準確理解工作目標和組織意圖,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則,根據客觀實際情況,及時有效地完成任務。
解決問題能力——要求運用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具體問題作出正確的分析判斷,提出切實可行的措施或辦法。
文字表達能力——要求熟練使用指定的語種,對事件、觀點進行準確合理的說明、陳述或闡釋。
2011年-2017年申論主題分析
2011年-2017年申論題型分析
2018年申論熱點推測
一、健康中國與食品醫療
1,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
2,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3,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國特色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醫療保障制度和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
4,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全科醫生隊伍建設。全面取消以藥養醫,健全藥品供應保障制度。
5,堅持預防為主,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預防控制重大疾病。
6,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
7,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支持社會辦醫,發展健康產業。
二、人口發展
1,促進生育政策和相關經濟社會政策配套銜接,加強人口發展戰略研究。
2,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
三、綠色發展
1,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
2,構建市場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發展綠色金融,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
3,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
4,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施國家節水行動,降低能耗、物耗,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
5,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開展創建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和綠色出行等行動。
四、創新型國家
1,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
2,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3,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4,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五、鄉村振興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1,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2,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
3,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
4,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
5,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6,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7,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
8,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9,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
六、就業與人民生活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
1,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2,大規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鼓勵創業帶動就業。
3,提供全方位公共就業服務,促進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農民工多渠道就業創業。
4,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社會性流動的體制機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的機會
5,完善政府、工會、企業共同參與的協商協調機制,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6,堅持按勞分配原則,完善按要素分配的體制機制,促進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
7,鼓勵勤勞守法致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8,堅持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實現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在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同時實現勞動報酬同步提高。
9,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渠道。
10,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調節職能,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七、脫貧攻堅
1,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2,堅持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
3,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確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八、好干部
1,要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事業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標準落到實處。
2,堅持正確選人用人導向,匡正選人用人風氣,突出政治標準,提拔重用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和“四個自信”、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全面貫徹執行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選優配強各級領導班子。
3,注重培養專業能力、專業精神,增強干部隊伍適應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的能力。
4,大力發現儲備年輕干部,注重在基層一線和困難艱苦的地方培養鍛煉年輕干部,源源不斷選拔使用經過實踐考驗的優秀年輕干部。
5,統籌做好培養選拔女干部、少數民族干部和黨外干部工作。
6,認真做好離退休干部工作。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和約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評價機制,建立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旗幟鮮明為那些敢于擔當、踏實做事、不謀私利的干部撐腰鼓勁。
7,各級黨組織要關心愛護基層干部,主動為他們排憂解難。
九、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1,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
3,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
4,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十、教育發展(教育公平)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1,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3,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4,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使絕大多數城鄉新增勞動力接受高中階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
5,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
6,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
7,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
十一、環境問題
1,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
2,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
3,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
4,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
5,提高污染排放標準,強化排污者責任,健全環保信用評價、信息強制性披露、嚴懲重罰等制度。
6,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
7,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落實減排承諾。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