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是一塊難啃的硬骨頭。近年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都進行了高考改革試點,他們是怎么啃下這塊硬骨頭,讓改革方案落地生根的?
在22日下午的集體采訪中,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委員會黨委書記虞麗娟、北京市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兩位黨代表用各自的改革實踐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布局中,上海承擔了國家教育綜合改革和高考改革的試點任務。虞麗娟說,2014年啟動改革以來,上海在提升政府教育治理能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各級各類教育等方面出臺52條214項重要舉措,目前各項工作均取得階段性成效。
上海市教育衛生工作委員會黨委書記 虞麗娟:我們教育系統內部是需要聯動改革,有機銜接。比如我們的教、考、招是需要聯動改革的;比如我們的高中教育教學和大學招錄工作、人才培養工作是必須有機銜接的。在高中階段,我們實施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改革和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以此來推動我們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對大學來說,首先我們要進一步擴大大學和考生之間的一種雙向選擇,來撬動大學的人才培養改革。比如根據考生考試科目的選擇,大學就要來組織設置相應的專業組,供學生選擇。這次上海方案當中設置了24個院校專業組,比較好地保障了學生的選擇,同時也促進了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北京市十一學校校長 李希貴:非常榮幸,十一學校成為改革試點單位。我想跟你分享一個數據,現在十一學校,今年9月份開學,全校4359名學生,就有4359張課表,每一個學生通過學校開發的268個學科課程、30個綜合課程和70個職業考核課程,形成了不一樣的學習路徑和成長路徑。另外,這樣一個試點改革,從今年的高考志愿填報這樣一個視角我們也看到了希望。五年前,我們的學生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大概有80%的學生聚焦在20%的熱門專業。今年我們400多個學生參加高考,他們報考的志愿,第一專業我統計了一下,涉及到80%的大學專業領域。這說明一個什么問題?就是我們的學生慢慢找到了他自己,慢慢喚醒了他自己,慢慢開始走向了更加適合他未來潛能的專業之路。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