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5年11月5日,國務院對外發布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雙一流”計劃成為很多高校密切關心的問題。今日,教育部正式公布“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包括一流大學建設高校42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5所。(見文末)在“雙一流”名單正式公布之前,各有關高校其實就已經拿出了建設“雙一流”的計劃。日前,《知識分子·教育觀察》欄目主持人,查字典新聞網總編輯陳志文曾以雙一流與高校建設為主題,采訪了一些高校的校長,以下為部分采訪內容節選。
北京理工大學校長胡海巖院士:“985”“211”工程功大于過,“雙一流”建設工程目標更為明確。不扎根中國,世界一流是沒有意義的。
陳志文:在“雙一流”建設之前還有“985”、“211”工程,有一些爭議,您怎么看待這兩項工程的?
胡海巖:我認為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這樣一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內,國家作出決定,重點來建設一批高校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回想“985”,尤其是“211”實施之前,中國的高校當時所處的環境是非常之悲慘。你要在20年前回望當時高等教育發展的局面,如果再不實施像“985”“211”這樣的工程去重點支持一批學校,然后引起社會的關注,吸引更多資金來加強高等教育建設,那中國高等教育就不會有今天的發展。所以,我絕對是一個支持者。當然,由于它只建設了很少的一部分學科和一部分學校,大部分學校沒有受益,所以我想反對的聲音可能會很強。甚至如果投票的話,投反對票的人可能都會超過半數。但是,我想不僅僅是這僅有的學校受益了,它也對其他學校起了帶動作用。另外,它對于確保我們國家完成當時所確定的到20世紀末實現小康這個目標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讓我體會“雙一流”建設工程和“985”“211”工程不同之處的話,我認為其目標定位更加明確了,因為當年的“985”“211”只是比較籠統的講要如何提升水平。但是,現在“雙一流”建設工程都是有具體的時間表的,包括什么時候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也就是說,不再像當年是一句口號了,當年如果說是在20年前,讓中國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大家肯定要笑,現在肯定不是口號了。對北京理工大學來講的話,就是說每一個時間結點的任務目標,我們都是經過認真研究,認為經過努力是可以實現的。
對我們來講,我想可能最常用的那句話還是叫做“扎根中國、世界一流”。如果沒有扎根中國,世界一流便沒有任何意義。所以不久前,我也在一個論壇上發表了我的觀點,就是說要用三把尺子來度量“雙一流”——一把尺子是叫高等教育的規律,一把尺子是人民的滿意,還一把尺子就是說大學作為一個師生的共同體,它追求的是學術。
陳志文:“雙一流”工程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師資人才建設,各校也爆發了人才大戰。在人才引進與建設上,你們是如何考慮的?
胡海巖:這件事情既有長遠的考慮,又有現實的考慮。如果從長遠考慮的話,我認為一流大學應該培養出很多的一流人才,她不用太著急去搶,可以用培養出的一流人才跟別的大學去交換。因為我自己也感受到,你自己培養的人才如果不到外面去走一走、看一看、歷練一下的話,他的視野是不夠寬廣的。但從現實考慮的話,現在我們畢竟和世界一流大學有很大的差距。
所以,大家就千方百計要從世界名校引進人才,不管是華裔的還是外籍的,只要是優秀我們都想要,就想有一個快速提升。對這種做法我肯定是不會反對的,但是我同時又經常跟我們很多同事談我的觀點——要立足于長遠,立足于自己怎么能夠培養出人才來。如果你太追求這樣的短期效益,那就和教育規律是相悖的。所以,我校近年來引進的人才也有很多就是我們的畢業生,他們到海外去讀博士,然后又工作一段時間再回來,他有北京理工大學的基因,經過在其他名校的開拓視野、提升能力以后再回來,更加適合于我們這片土壤。
北京化工大學校長譚天偉院士:以國際化撬動雙一流,“一流科研團隊、一流科學家、一流教學團隊”將使化工大學奔向“雙一流”。
陳志文:現在,國家推動了“雙一流”建設工程。在某種程度上,她給特色鮮明的高校一個更大發展的機會,您是怎么看的?
譚天偉:確實是這樣,“雙一流”從名稱上你就可以看出來,其是要爭創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也就意味著我們要在國際舞臺上競爭。當然,這其中有兩層的含義,第一層含義為中國特色,第二層含義為國際一流。中國特色以我的理解,其一為能解決中國的問題,其二是要為中國培養社會主義的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對于我校這所以理工為特色的大學來看,就是能為中國的經濟轉型和創新驅動服務,而不僅僅是發表一些文章。我們這樣的一所學校在這方面有一定優勢,也有一定基礎,這本身就是我們的特色。現在的問題是怎樣把這件事做得更好。比如,結合國家的重大需求,過去我校在行業里做的橫向課題特別多,在行業內有非常重大的影響力。現在我們要“擰成一股繩”,這一次我校的“雙一流”建設配套辦法——“一流科研團隊、一流科學家、一流教學團隊”都啟動了。一流科研團隊就是圍繞著國家重大需求,形成團隊作戰,因為高校過去的評價機制以個人為單位,或者小課題組的這種方式。這種方式解決重大問題是不行的,重大問題必須以團隊為建制來攻克。但是團隊怎么來考評,這在過去一直是難題。比如在團隊中,有的人是出去沖鋒上陣去“拿錢的”,還有的人具體去做工業化的,還有的人做服務支撐的。在過去,這種團隊都是個人考評,所以作為支撐人員來講,他的積極性不高——跟著你干,他自己上不了場。我們現在就要解決這個問題,我不對個體做考評。我就對你的團隊進行考評,然后把績效都交給團隊負責人,讓他根據每個人貢獻的大小來評斷,這樣我們就打破了過去的身份界限。現在,團隊中做服務支撐的人績效可能比一個教授還高。
關于一流科學家的方面,我認為這是面向國家的需求,我們要面向國際一流。什么叫國際一流?那必須在國際平臺上進行參照比對,大家共同認可的。比如,獲得諾貝爾獎、菲爾茨獎這種國際上公認的大獎。另外,高水平文章及其被引用的情況、其他人認可你開辟的某個新的專業領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流科學家就是要做國際最前沿的東西,你的文章要發表在最頂尖的刊物,你要引領一個領域或是方向。
但是,我覺得你僅出一批國際一流的成果不行,在人才培養方面也要加力。人才培養方面難以衡量,周期比較長,影響因素又比較多。比如,實行的教學改革怎樣才能確認有效?因為真正看出有效要在學生畢業后體現在未來他的工作之中。我們經常說培養了多少杰出的校友,但是大家不應該忘了現在的杰出校友實際上是以前培養的,由此可以看出教育是有滯后性的。因此,這也是教育最難衡量的原因,國外也一樣。國外一般評價教育狀況就會說培養了多少校友,但事實上他并不表示當下,而是表示之前的效果。
當然,它也有一個傳承的問題,很多杰出的大學都有一些非常好的傳統。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根本任務,這一方面如何衡量,肯定是一個挑戰。面對這個挑戰,我校以“一流教學團隊”來破解。在培養人才方面,我認為首先是看有沒有先進的教育理念。而且,我們要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在課堂中采用的互動研討方式能夠培養學生敢于置疑的能力,學生能夠提出自己的想法,效果就非常好,因而我覺得課上的時間不能全都是教師講課的形式。現在的信息手段發展到這種程度,我認為教師的PPT、講稿、書都可以直接給學生,而應把課堂上應有的更多的時間放在討論方面。教育的真諦就在于課堂上的教師和一個個學生進行互動,這樣才能成為一流的教學團隊。
陳志文:雙一流建設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師資隊伍建設,您有什么樣的看法?
譚天偉:中國實現雙一流最大的抓手還是師資隊伍。現在來看,我們跟國外高校的差距最大的方面絕對是師資隊伍。不單是我們這樣的學校,就是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這樣的學校,它跟國外前10名的一流大學差距最大的方面也是師資隊伍。因此,我覺得我們中國“雙一流”建設的核心就是師資隊伍建設。如果哪天哪所院校,它某一領域的師資隊伍是國際上最強的,對于相關學科的人來講,它一定就是一所一流大學。
具體到落實方面,我認為突破口和抓手就是國際化。我記得當時我就提出來了“2111”,一個2,后頭3個1。2代表的就是我們學校一定要打開國外有重大意義的兩個合作基地,一個在美洲,一個在歐洲。3個1分別為每一個學院都要和國外一所實質性的、對口的一流大學里的院和系進行合作;每一位教授都要與國外知名教授進行合作,合作方式包括聯合發表文章、聯合申請項目、人才培養等;我們每年有出國經歷的學生增加1%。國際化最終的目的是讓教師和學生開闊視野,我認為視野有多寬,事業就能走多遠。過去我們這樣的行業學校,由于學科面窄,大家都是小富即安的狀態。一旦有些項目,日子過的還不錯,一來二去就消磨了上進心,以至于不知道天外有天、山外有山。2012年,我們暑期搞了國際論壇,每一個學院都要請10個以上的海外知名專家,每個學院都要搞一個論壇,先把氛圍造起來,將老師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從那開始就有了國際合作辦學的熱潮,成立了第一個聯合實驗室。緊接著,我趁熱打鐵,在2013年的下半年去了劍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幾所學校一起協同建設了國際軟物質中心。這個中心的成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我把海外最有名的教授,請到了在北京化工大學來搞科學研究,他可以出一流的成果。而且,他還能跟我校的學生和老師進行互動,在這方面意義更為重大。
另外,剛好2014年下半年的時候,北京市有搞高精尖中心的想法。我們邀請了北京市委的領導來我校搞調研,借此機會也宣傳了一下我們的中心。因此,在2015年第一批北京啟動的高精尖中心就有我們學校。當年北京市就支持了我們1個億的資金,這樣連續支持就至少有幾個億。而且,每年經費中的70%,即7千萬是人員經費,我們已經用經費聘了6個院士、5個“千人”。這樣,我們高國際水平的團隊就起來了,把師資隊伍帶上了一個新的臺階。我們在最頂級的國際刊物上已經發表文章了,當然這只是一個結果,而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的目的是把這些國際一流的人才吸引來之后,雖然他們并不能全職在我校任職,但他們必須在我這里講課、搞科研。另外,我還給每一位大牌專家提了要求,你必須要給我引進一個“青年千人”水平的人。這樣陸陸續續的,他們又推薦了一批年輕的全職英才。
在國際化方面,我們也在沙特等國家建立了聯合中心,在國外我們也要落地,把我們的技術慢慢向國外轉移,響應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
北京林業大學校長宋維明:“不能再張嘴哈佛,閉嘴牛津、劍橋”了,“特色鮮明,你還得干你的老本行。”
陳志文:國家現正推進“雙一流”建設,您與北京林大是如何看待的?
宋維明:過去我校是211,985的資格沒有拿到(985主要針對綜合大學)。“雙一流”的提出,我覺得和過去都不一樣。但是,我還是覺得如果沒有211,就絕對沒有中國高校這些年學科的發展,211有著歷史性的貢獻。可以說“雙一流”是繼211之后中國高等教育史上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她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改變跟隨的現實狀況——中國高等教育不能再跟隨別人發展,也不能天天張嘴就是哈佛,閉嘴就是牛津、劍橋,得創造中國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學。“雙一流”分成兩個層次,一個是一流大學,一個是一流學科。我們要創造自己的高等教育高地。
現在“雙一流”建設對我校來講恰恰是一個特別關鍵的時期,我們國家現在正處于生態建設、綠色發展的戰略背景下,這和我們社會整體發展階段也是相吻合的。一段時間的高速工業化使得我國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失衡,現在的領導人對這種情況非常重視,所提出的關于林業和生態建設方面的新論斷非常多。而且也提出在建設北京副中心和雄安特區時要生態優先。
面對新形勢,我們要把學科建設得最強,而且要把世界上最先進的東西融進來使之更有特色。我們有自己的辦學定位——國際知名、特色鮮明,高水平、研究型,這是我們要實現的目標。而國際一流學科恰恰體現的就是這一點。國際知名,你得是世界一流;特色鮮明,你還得干你的老本行,你不能說毫無基礎地明天去造飛機。
林學和風景園林學是我們的優勢。風景園林學雖然是新興的,但是這個學科的歷史并不短——1952年建校就有風景園林專業。但是其作為一級學科,還是2014年的事情。第一次參加評估,該學科就拿第一,第二是清華大學,第三是同濟大學。可以說,這個成績的取得含金量非常高,我們已經把她作為旗幟性的學科。然后在這個旗幟學科的帶領下,有一批支撐這個旗幟的基礎。我不會跟我們同類學校去比,一定要上升到一個壟斷性的位置上去。尤其是這個學校處在北京,在北京辦學,用不著使多大勁,照樣有吃有喝地往前走。但是你要想真正辦出一個有特色的大學,那就要有一個非常清晰的戰略設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