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剛過,關于師德、師風的探討再次引起關注。
師德,是教師的職業道德。2011年,教育部、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全國委員會共同印發的《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將師德概括為“愛國守法、敬業愛生、教書育人、嚴謹治學、服務社會、為人師表”。《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有1997年和2008年兩個版本。1997年版包括“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尊重家長、廉潔從教和為人師表”八條;2008年修訂版包括“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和終身學習”六條。
新時期對師德的內涵和精髓有哪些新認識?本版今特組文進行探討。
師德是一個老話題,是一個常講不衰的話題。講師德并不是說教師的師德問題太多了,而是要進一步確立師德在教師隊伍建設中的核心地位。
理想信念是師德之魂
魂者,精神也。靈魂,在一定意義上是個比喻,寓意指導和決定作用。師德,首先要有魂,要有一個指導和決定作用的因素,這就是理想信念。因為教師承擔著最莊嚴、最神圣的教書育人的使命,所以勢必要有“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的理想信念;有了理想信念,師德建設就有了方向,使師德高尚的教師,既能當經師,更能為人師。
師德建設中教師理想信念的核心素質是責任擔當。具體至少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擔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二是忠誠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三是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要求;四是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為人民服務。
只有這樣,從大處著想,教師才能時刻銘記教書育人的使命,甘當人梯、甘當鋪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的心靈,以學術造詣開啟學生的智慧之門。從小處入手,教師會熱愛教育、熱愛學校、盡職盡責、志存高遠,注意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不敷衍塞責,不傳播有害學生身心發展的思想。
道德情操是師德之根
根者,事物的本源也。平時我們常說“追根究底”,作為教師的職業道德的師德,其根底在哪里?在道德情操。
道德情操,從規范上說,涉及三個關系:個人與社會整體的關系,即所謂“群己關系”,其中國家認同或熱愛祖國是其核心因素;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又稱“人己關系”或“人際關系”,其中孝道和團隊合作精神是其核心因素;個人與自己的關系,即自我道德修養,其中信心是其核心因素。從范疇上說,倫理學比較重視義務、良心、榮譽、幸福四種范疇;在當前社會,人們較重視的是仁愛、誠信、公正、公平、節操、良知等道德觀念。從心理結構上說,知、情、意、行重視的是道德情操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師德建設中教師道德情操的核心素質是“學為人師,行為世范”。
具體內化與外化在處理好如下五個關系上:一是教師與社會的關系,要求熱愛祖國,依法執教;二是教師與職業的關系,要求忠于職守,廉潔從教;三是教師與集體的關系,要求團結協作,嚴己寬人;四是教師與學生的關系,要求教書育人、甘當人梯;五是教師與自我的關系,要求以身作則,聞過則喜。
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以德施教、立德樹人,用崇高的品格襯托出完美的道德情操的師德,是成功教育的根本條件。古人云,“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這里可表達兩個含義,一是要完善師德,必固道德情操這個根,師德是道德情操在教師身上體現的職業道德;二是從“德育為先”出發,追根究底,遵循“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的理念,也就是說,要想造就與培養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與接班人,其根必然追溯到教師的師德,以師德帶動校風、教風、學風,去培育學生、感染學生,促進他們茁壯成長。
扎實學識是師德之基
基者,基礎也。房有房基,地有地基,“邦家之基”,引申出“根本”一詞;基者,又為“始”也,《國語·晉語九》中“基于其身”,又引申出“出發點”一詞。師德之基,之始是扎實的學識。師德的目標是為了教書育人,教書育人要以知識為前提。
師德的責任,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所以扎實的學識要求教師弘揚科學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修正錯誤,精益求精;要求教師秉持學術良知,恪守學術規范,尊重他人的勞動和學術成果,維護學術自由和學術尊嚴。如果說師德是以道德情操為根底的職業道德,那么,作為師德組成要素之一的扎實學識就是教育的手段,高尚的師德是提高扎實學識的前提,而精湛扎實的學識又是踐行師德的基礎,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
只有這樣,教師才能有扎實的學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奮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育方法。為此,我們深深體會到,一是教育質量直接決定于教師的知識水平;二是知識水平集中體現在教育創新;三是教育創新的基礎在于教師鉆研業務;四是教育創新所需要的是教師引導學生不斷養成質疑精神;五是教師的教育創新來源于教育科學的研究;六是教師需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拓寬知識的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鉆研業務,勇于探索創新,這才能克服教學工作中出現的困難,解決教學工作中的新問題,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這就是師德以扎實學識為基的道理。
仁愛之心是師德之源
源者,源頭也。“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說明水流所從出,源遠流長,關鍵在于源頭。教育是“仁而愛人”的事業,所以仁愛之心是師德之源泉。我國歷代教育家都從孔子的最高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的“仁”字出發,把關愛學生或師愛作為師德的首要因素,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師愛是教師的一種情感,又是教師的一種美德,也是教師的一種奉獻。師愛的主體是教師,教師應該是愛的使者;師愛的場所在學校,學校應該是愛的搖籃;師愛的對象是學生,學生應該在教師的關愛下成長。由此可見,師愛不同于父愛、母愛與情愛,它的性質是一種只講付出不計回報的、無私的、廣泛的且沒有血緣的愛,一種嚴慈相濟的愛,一種一視同仁的愛。
只有這樣,有愛才有責任,師愛才能發揮它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功能。也就是說,師愛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情感基礎,學生一旦體會到這種感情,就會“親其師”,從而“信其道”,教育就實現了其根本的育人功能。由此可見,仁愛之心是師德之源,學生以教師的仁愛之心為感情基礎,才能達到成長或成才的目的。所以,教師要關愛學生,了解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愛護學生,保護學生;循循善誘,教導學生;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師愛的形式可概括為兩種,可以表現在“生死時”,更多的表現在“細微中”。正如一位詩人所描述的那樣,“真情兮!煦煦春風勝母愛;師魂兮!浩蕩日月齊放彩!”
(作者:林崇德,系北京師范大學資深教授)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