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某檔電視節目中,一位企業前人事經理透露,會對“非985”大學生區別對待。篩選簡歷的時候,他們通常會把“985”和“非985”分開放,最后只帶走前者。不加掩飾的言論,迅速引發廣泛爭議。
都沒好好看內容,便將“非985”的學生簡歷丟棄?如此招聘,不說無視人際交往的基本尊重,至少也與人力資源的專業性相去甚遠。有網友直言,如果招聘都跟這一樣,豈不是人人都可以做?
近些年來,類似“學歷歧視”的現象頻頻出現。那些手握普通院校文憑的學子,即便苦讀四年成績優秀,依然在招聘場上處處碰壁,不僅敲不開大企業大公司的門,連小公司小企業也不待見。不知從何時起,招聘圈兒形成了這樣一個“潛規則”:招人首先要看“鍍金紙”,必要時還得查“三代”(本科、碩士、博士),好似“血統越高貴,能力越強大”。
一個公司選人用人,關乎發展后勁和潛力,必須慎之又慎。或許從概率上講,名校生的整體素質會更高一些,未來成長為優秀人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但這只是建立在“可能性”基礎之上的籠統判斷。畢竟,選什么樣的人、用什么樣的人,最終目的是提高公司效益,它需要落到一個個鮮活的個體之上。普通高校里不乏品學兼優、聰明勤奮的學生,“985”高校里也有不學無術、每天混日子之人。“唯學歷論”的本質謬誤,在于僅僅以一場考試的成敗判斷一個人的優劣,在于用大而化之的模糊印象評價具體而微的個體能力,這無論在邏輯還是事實層面都經不起推敲。如果往深了說,這種做法實質上不過是一些聘用單位為省事省心而出的“懶辦法”。
學歷不等于能力,選人才不是選學歷。回想當年,蔡元培執掌北京大學時,聘請24歲中學畢業的梁漱溟任北大印度哲學講席,聘任26歲中學肄業的劉半農為北大教授。在中國頂級學府的“學霸”“學神”面前,這些“低學歷者”得到了充分尊重,而北大也收獲了兩名頂尖大師。再審視當下,活躍在社會上的那些佼佼者中,不乏“出身平凡”的普通院校畢業生,但最終也都成為了推動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事實說明,評價人才,最重要的是看綜合素質而遠非一紙文憑。
今天人類社會已進入信息時代,知識更新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迅疾。有研究機構指出,如果一年不學習,一個人的全部知識就會折舊80%。學校光鮮亮麗也好,稍顯弱勢也罷,代表的都只是過去四年或者說過去十年的學習經歷。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最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如果一個人能夠堅持不斷地學習、更新知識,擁有良好的自我學習能力,即便此刻簡歷不那么漂亮,但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明白了這個道理,某些招聘者還抱持“文憑思維”不放,難道不正是在刻舟求劍嗎?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