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稱,中國大陸就業市場競爭激烈,也存在各種就業歧視。據大陸媒體報道,大齡女子常被逼問何時結婚、生子。還有企業要看星座,魔羯、水瓶、處女、雙魚等優先錄取。
據臺灣“中央社”8月15日報道,畢業生小董表示,這是個“顏值當道”的社會,有次去應征宣傳人員,參加面試的有七八個人,最后選了個頭最高、最漂亮的女孩。面試官對旁邊的人說,以后要是開個新媒體、直播,都可讓這女孩主持。
報道稱,除了看臉,有些業者對星座也有偏好。有所學校招聘幼教老師,要求大專以上學歷、有愛心、喜歡孩子、善于和小朋友打成一片。但后面又加注:“摩羯座、水瓶座、處女座、雙魚座、白羊座優先錄取”,明顯存在就業歧視。
報道稱,讓求職者更受傷的還有企業對“大齡女員工”的歧視,其中以女碩士、女博士居多。有求職者說,人家一聽是碩士,就會問有沒有男朋友、什么時候結婚、什么時候要孩子。
一家企業的人力資源部員工對此表示,企業培養一個優秀的員工很不容易,如果女員工長時間休假會對公司運轉造成很大影響,這也是企業在招聘時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延伸閱讀】臺媒看海外華人就業:老一輩靠“三把刀”新移民當“三師”
臺媒稱,海外移民經常要面對許多困難,在當地就業求生存就是其中最嚴酷的一項挑戰。根據新西蘭商業、創新和就業部最新發表的一項《定居新西蘭:移民經歷感想》調查顯示,有超過一半的中國大陸移民在當地面臨就業困難的處境,這份調查一時之間成為海外華人圈關注的焦點,也成為中國大陸移民在海外處境的一個縮影。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7月19日報道,針對海外華人就業問題,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高偉濃指出,據統計,目前分布在海外各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華人大約有6000萬,華人在海外的就業問題非常復雜,不同地區差異很大。
報道稱,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時間的推進,每一代華僑的謀生技能也在轉變,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發布的《國際人才藍皮書》稱,“海外華僑華人的整體專業形象正在轉變。”早期移居海外的“老僑”主要靠“三把刀”——菜刀、剃頭刀、泥瓦刀謀生,意指華人移民最擅長的餐館、理發和建筑這三種職業。而年輕一代的“新僑”大部分接受過高等教育,“三師”——律師、醫師、工程師成為他們新的職業追求。
報道稱,不過,海外華僑要融入當地社會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簡單,上述新西蘭的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中國大陸移民就業困難。專家指出,新變化帶來新挑戰,年輕一代的“新華僑華人”在就業市場上面臨更大的挑戰,未來他們必須打破文化隔閡,融入當地社會,才有可能在海外的就業市場更游刃有余。
【延伸閱讀】95后就業有點不靠譜:面試不到 一言不合就閃辭
畢業季,也正是用人單位招聘的高峰期,企業求賢若渴,可很多人力資源專員卻在吐槽——通知8個人,能來3個,95后畢業生真是讓人覺得有點不靠譜。
與前幾年的求職難不同,如今企業招人難、留人難已經成為常態,單位的人力資源部門最犯愁的事情就是如何才能招到足夠數量的人才。在幾個人力資源管理人員聚集的微信群中,隔三差五就有人吐槽——今天又被“放鴿子”了。
小鞏是一家出版社的人事部職員,他告訴記者,單位要招聘3名編輯,網絡招聘、現場招聘、微信招聘等各種招數都用上了,總共也才20多人報名,經過簡歷初篩,發現符合條件的還不到一半,所以就通知了那幾個人全部到公司面試。“一共8個人,我挨個打電話通知的,有的還算禮貌,有的就很不客氣地說: 我記不住,你能給我發個短信嗎?把面試的時間、地點發給我。 ”對于這樣的要求,小鞏可不敢怠慢,放下電話趕緊編輯好短信發過去,細心地把怎么坐車都詳細標注好。面試的前一天,小鞏還是不放心,因為做這一行常常有被爽約的經歷,所以小鞏又給這8個應聘者發了一遍短信提醒。到了第二天,小鞏滿懷信心地等待著求職者前來,“心里可擔心了,面試官是我們大領導,要是有不來的,我沒法跟領導交代。”結果,怕什么來什么,最終8個人里只來了3個,另外5個人全都沒有來,而且只有一個人在距離面試還有半個小時的時候給他發了條短信說不來了,其余的4人連聲招呼都沒打。“畢業生天天嚷嚷就業難、求職難,可是我們搞招聘,怎么還這么難招人呢?”小鞏很是費解。
招人費勁,招到了也不意味著就高枕無憂了,接下來還要絞盡腦汁地不讓應聘者“閃辭”,因為實習期沒滿就想走、一言不合就辭職的現象實在是太常見了。
經常逛招聘會的人會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很多企業都是各大招聘會的“常客”,每次招聘會都能看見他們的身影,而且都是一樣的招聘簡章,一樣的招聘職位,這甚至會讓人覺得他們有騙子之嫌。“是真的太難招人,招來干了沒幾天就走了,只好不停地招人。”一家生物醫藥科技公司的招聘專員告訴記者,很多應屆畢業生都以還沒有畢業為由,不愿跟公司簽訂三方協議,而是先以實習或試用的名義來工作,但他們并不是把這里當做最后的落腳處,這期間還會“騎驢找馬”,一邊工作一邊尋找薪酬更高、發展前景更好的工作,一旦發現公司哪里不如意,比如離家遠了點、工作累了點,甚至是附近吃飯的地方少等,都會干脆辭職走人。
58同城招聘針對職場“閃辭”現象進行了專項調查,結果顯示34.2%的應屆畢業生在入職兩個月后辭職,一線城市應屆畢業生“閃辭”占比超五成。其中,餐飲、文娛、醫藥、銷售等入職門檻低、工作量大的行業是“閃辭”重災區,而“期望”與“所得”不匹配成為“閃辭”的主要原因。
【延伸閱讀】中職學生就業前景好為啥招生難?社會輕視冷熱不均
大國工匠,離不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隨著教育部等4部門聯合印發《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攻堅計劃(2017—2020年)》,占據高中教育半壁江山的中等職業教育未來發展將面臨新的考驗。
記者近日在云南省曲靖市調研發現,這里的中職學生就業前景很好,可學校招生仍有困難。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如何進一步發展職業教育?請看記者調查。
還沒畢業,便已就業
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率高,專業技能優勢較為明顯
還有倆月才畢業,云南曲靖應用技術學校餐飲專業的學生就已被預訂一空。“3個年級1000多名餐飲專業學生,仍然供不應求。現在我們專業基本上都是 訂單式 培養,不早預定肯定沒戲。”曲靖應用技術學校餐飲教研室主任侯邦云坦言,自己的畢業生還“挺挑剔”。
實際上,曲靖應用技術學校餐飲專業良好的就業前景并非個例。據統計,曲靖全市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率始終保持在98%以上。不少學校為了吸引學生,往往將“專業對口就業率”作為賣點,動輒七八成的專業對口就業率遠超大學畢業生。即便是頂崗實習,侯邦云的學生們月工資也不會低于3000元。“相對于短期社會化培訓,職業教育既會培養學生的專業基本功,也會培養學生的意志品質、綜合素質。”侯邦云說。
“從企業角度來說,用工量最大的生產一線崗位恰恰由具備一技之長的勞動者擔任。” 曲靖大地電氣有限公司生產部部長胡濤告訴記者,相較于大學畢業生,中職學生在生產一線員工的比例更高,也更能留得下、待得久。
“上手快、工作效率高,也遵守相關制度規章。”而相比普通農民工群體,中職學生在生產線上優勢相對較大,如今胡濤所在公司生產線上的10位班組長中,職業學校畢業生占了6人。
“培養一個中職學生不敢說致富,但至少讓一家人脫貧沒問題。”曲靖市馬龍縣教育局副局長高建權表示,考入名牌大學的學生往往傾向于赴一線城市就業,而中職學生留在縣城就業創業的比例會更高。
曲靖市教育局副局長張興華認為,職業教育的發展離不開整個產業的轉型。“最早的低端制造業需要的是廉價勞動力,只需要會簡單的重復勞動就行;但隨著產業轉型升級、中國制造邁向中高端,必然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在這方面職業教育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省錢省時,個性培養
學生憑興趣選擇專業,“校企合作”解決學校辦學資金難題
“文化課實在聽不進去。”在普通高中“熬”了不到一年,浦同瑞決定轉校。
如今的浦同瑞,是曲靖應用技術學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一名學生,不僅不必繳納擇校費、學費,每年還能拿到2000元的生活補貼,這對家境并不寬裕的浦同瑞來說,經濟上很“合算”。
同樣是該校汽車運用與維修專業的實訓指導老師費昌哲,畢業后選擇了留校,21歲就當起了班主任。“中職學校相比大學能提前3到4年就業,減輕了家里的負擔。”費昌哲說。
在曲靖應用技術學校,學生入學后有一次自主調整專業的機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專業。“文化課成績不好并不代表學生個人素質差,他們往往在動手實踐方面更有潛力可挖,職業教育就是要將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成技能特長。”張興華說。
但另一方面,中職學校的學生培養成本遠高于普通高中。“培養一位中職學生的投入,至少可以培養3個普高學生。”張興華介紹,動輒上百萬的實訓設備和數十萬的年耗材,對職業教育來說是筆不小的開支。
為了解決資金難題,如今不少職業學校在探索“校企合作”。曲靖應用技術學校校長呂慶芬介紹說:“對企業來說,將技能人才培養招募過程前置,可以使培養更為精準;對學校來說,則解決了培養投入過大的難題,學生就業也多了一層保障。”
曲靖農業學校2010級畢業生王佳的很多經驗便是積累于職校階段的學習,“就比如對火腿的加工,雖然機器生產效率高,但我還是堅持用手工切割。”王佳解釋說,“手工切割時遇到硬的火腿我們會挑出來,但機械切割沒法識別,生產出的火腿有不少會是肉末。”如今,她又把這些技能知識傳授給了來公司實習的師弟師妹。
除此以外,隨著近年來“機器代人”生產線的發展,技工需求總量必然減少——職業教育會不會受到沖擊?“沖擊肯定有,但這何嘗不是機遇?機器人需要由專業技能人才操作、維護,未來機器人維護專業人才需求量肯定會越來越大,我們在機電專業培養過程中專門招收一部分機器人方向學生。”呂慶芬說。
社會輕視,冷熱不均
打消入學顧慮,多措并舉為中職學生升學搭建平臺
截至2016年度,云南省曲靖市共有職業院校37所,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總規模達13.5萬人,中職與普高在校生規模之比達1.08 1,盡管中職在校生人數已超過普高在校生人數,政府對市屬職業學校的生均公用經費撥款也由過去的每人每年2500元提高至3100元,但“上不了普高才上職高”卻依然是常態,這也成為近年來困擾職業教育的一個難點。
另一方面,近年來隨著民辦高中的不斷發展,對中職學校的招生也形成了相當大的沖擊。
“并非中考失敗就無緣高考,無法就讀大學。”張興華介紹說,如今的中職教育已經打通了升學的“天花板”。除了直接就業,也有不少職校生選擇升學深造,通過“三校生”(技校、中專、職高)高考考取本科的職校生并不在少數。曲靖也正在努力通過云南唯一的省級職業教育改革發展試驗區建設以及曲靖職業技術學院籌建等路徑,為中職學生升學搭建平臺。
“現如今真正關心職業教育的人還是不夠多。”高建權告訴記者,相較于學生擠破了腦袋想進普通高中,中職學校卻需要上門招生。
職業教育內部也有冷熱之分。相對于汽修、機電等專業技能人才招生的火熱,農業類專業招生卻日益困難。“就業很好,可不少學生就是不愿報考。”曲靖農業學校校長任紹坤說。
“不少農村家庭覺得好不容易走出農村,還學涉農專業有點不甘心。”任紹坤認為,傳統農民無法適應未來農業發展需要,農業技能型人才供不應求的局面仍將持續較長時間。
師宗縣職業技術學校校長曹富文介紹說,由于生源稀缺,曲靖市師宗職業技術學校的畜牧獸醫、園藝花卉專業也已停止了招生。
“政府重視,社會輕視,家長歧視,學生蔑視。”張興華認為,職業教育發展的最大瓶頸是觀念層面。“當時不少好學生會優先選擇職業教育。”從事職業教育30多年的任紹坤曾經歷過上世紀80年代的職教熱,他說:“培養大國工匠、中國制造轉型升級,職業教育仍然大有可為。”
破解招生難重在轉觀念
“即便混三年大專,也堅決不讓孩子讀職專。”長期以來,職業教育幾乎成了成績差甚至壞學生的代名詞。于是,“政府重視,社會輕視,家長歧視,學生蔑視”,不愁就業的中等職業教育始終面臨招生難。
但是,社會需求終將決定觀念變革。隨著低端勞動力被機器取代,未來一線勞動者將主要是技能型人才,職業教育在培養技能型人才方面的優勢將越來越明顯。
因此,主動營造社會輿論有助于加速職業教育觀念的變革。當大國工匠、工匠精神越來越被社會認可,職業教育也應迎來正名時刻。因為重視大國工匠,就不該輕視工匠的培養。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