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作業,其他年級作業量不得超過1小時。昨日,廣東省教育廳下發《廣東省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標準》文件(下稱《標準》),重申了分班、作業量、補課等標準化學校的要求,儼然教育部減負“十條”的地方版。不過,家長對于作業減少卻開心不起來,擔心又要轉戰補習機構“加碼”。
新規:合理安排作業數量
《標準》并沒有嚴令小學不留家庭作業,而是分多種情況,如規定學校要合理安排學生作業數量和內容:小學一、二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其他年級每天家庭作業總量控制在1小時以內,初中生每天家庭作業總量控制在1.5小時以內。
與此同時,《標準》倡導勞逸結合。小學生和初中生每天在校用于教育教學活動(含早讀)的時間分別不得超過6小時和7小時。初中生晚自修時間不得超過2小時,小學生晚自修時間不得超過1小時,晚自修結束時間不得超過21時,以保證小學生每天睡眠時間不少于10小時、初中生每天睡眠時間不少于9小時。
此外,規定小學初中不得分重點和非重點班,學校不得占用學生法定休息時間集體補課,不得利用早、晚自習和午休等時間上課、集體輔導或考試,不得動員和組織學生參加社會上各類形式的輔導班。
家長:得轉戰課外補習班
記者了解到,此類規定并不新鮮,早在十多年前新課改提出減負開始就已談及。只是由于考試制度指揮棒沒有變,始終很難落到實處。
家長肖女士認為,孩子厭學的原因不是因為作業多,很多孩子是因為對學習的內容不懂,吃不透。“教師布置作業可以讓他們多點接觸課文內容,加深印象。”肖女士說,孩子再懶,一般還是會去做作業的,但是如果沒有作業,要逼著小孩去讀書寫字就更難了,因為他們會有借口說“老師也沒有布置作業,我為什么要學?”不少家長也有類似看法,擔心沒有作業孩子會更加理直氣壯地不學習。
也有家長擔憂要轉戰課外補習班。“以前兒子四年級時的老師實行了一個月減作業,我都會去購書中心買冊子給他做”,越秀區家長余女士告訴記者,“外面的機構這么火爆,就是因為我們有時候覺得課堂學的東西沒辦法對付小升初,如果作業變少了,那還不得加錢去補習啊!現在的補習費已經是按萬元來計算的了。”
校長:減負需整個教育體制配套
惠福西路小學校長朱思紅說,要減少學生的家庭作業,重點在于校內、課堂上的學習效率,“如果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就能掌握知識點,家庭作業的任務就自然減輕了。這是老師應該努力做到的。”
朱思紅還認為,老師可以嘗試“分層”布置作業。“比如說,課堂內的聽寫練習,有的孩子得了滿分,有的孩子錯誤較多。老師可以減免滿分孩子的課外聽寫作業。”朱思紅認為,這樣能夠激勵其他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她認為,說到底,要減負必須是整個教育體制配套才行,“現在小升初,你別說差1分,差0.5分排名都可能差好幾十個,都有可能上不了好學校,各級的指揮棒都是這樣,學校又怎么敢減負呢?”她說,即便是學校同意減負,家長也不愿意。
專家:社會評價體系得跟上
有教育專家認為,對小學生來說,應該動靜結合,獨學以及合作學習相結合。過去是比較忽視體驗式的學習,所以現在很多人都提倡活動學習。但是,提得多了又矯枉過正,忽視了靜心學習以及獨自探究。只有兩者結合,才能真正能夠“內化知識”,否則知識都是浮在水面的。
此外,減負還需要各種社會配套。比如將來的升學、招生、招工等社會評價的體系得跟上,否則社會評價體系到現在都沒有改,仍然是以分取士,這種《標準》很容易成為一紙空文。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