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變革縱橫談
◆阿爾發狗戰勝了人類,是不是意味著機器可以取代一切?
◆人人皆談的互聯網+教育,是不是互聯網就要取代教師的功能?
◆新高考對學校真正的考驗在哪里?教育的溫度、情感、人性從何處體現?
◆僅僅注重知識儲備學生還能在未來競爭中立足么?
◆教育在育人,企業在用人,什么樣的人才是企業所需?
很少有一個教育論壇能夠引發教育者、專家、企業爭先恐后發言到搶話筒地步。阿爾發狗戰勝了人類,是不是意味著機器可以取代一切?人人皆談的互聯網+教育,是不是互聯網就要取代教師的功能?新高考對學校真正的考驗在哪里?教育的溫度、情感、人性從何處體現?僅僅注重知識儲備學生還能在未來競爭中立足么?教育在育人,企業在用人,什么樣的人才是企業所需?7月25日,由華西都市報主辦的“幸福2017紅花郎大師論壇·新高考教育變革縱橫談”在成都拉開帷幕。熱火朝天的兩小時里,與會專家四川省人才學會常務副會長紀大海、電子科大高教所所長楊曦、石室中學校長田間、成都七中萬達校長劉強、郎酒集團青花郎事業部常務副總經理易明亮不斷拋出金玉良言,碰撞出思想火花,為聽眾奉獻了一堂思想盛宴。
新高考·應對
石室中學:讓教育有“溫度”不完全打破行政班
作為中國公辦教育的起源地,石室中學向來敢為天下先。為迎接即將來臨的2018年新高考,石室中學已經從兩年前開始準備,“新高考必須從意識形態、思想觀念上面對。為此我們不斷派老師到上海、浙江考察,學習經驗。剛剛結束的石室中學行政辦公會,我們專門花了半天時間研究新高考。”校長田間和與會嘉賓分享了石室中學應對新高考的三不原則:不完全打破行政班,不打破班主任設置和不影響選課走班模式。
為什么不完全打破行政班?田間進一步解釋,這是依據高中教育的特點決定的。便于老師了解學生,便于學生找到歸屬感,也有利于班級與班級之間形成良性競爭。“知識的傳遞是情感的交流。”他多次用了“溫度”一詞,“教育是有溫度的事業,一個關愛學生、充滿激情的老師才能夠激發學生內在動力。”因此在班級設置上,石室中學在語文、數學、外語科目上實行相對固定班級授課,而其他學科實行全域自主選課。“我們打算用五個半天固定上課,五個半天全域選課。這也是基于對高中階段學生心智發育尚不成熟的考慮。”
新高考·挑戰
在規劃自我生涯同時還得分析同伴選擇
不論從教學組織還是在成績評價上,每個學校面臨新高考時,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田間毫不諱言,學校面臨的五大挑戰:課程設置實施、學生生涯規劃指導、綜合素質評價、辦學條件保障以及校本特色構建。
選課走班,學生每人一張課表,對學校教學組織、老師上課和學生選課都是一項革新,也必然會出現一種情況,有的科目受歡迎,有的科目選課人較少。
從選課到考試選拔,學生選了什么考什么,就意味著,他所選擇的課程與今后大學的專業會提前產生密切的聯系。“生涯規劃指導課從高一就要開始進行,對學生而言,不僅要提前謀劃自己今后的專業,還要同時考慮到同伴的選擇。”以物理學科為例,如果選物理的人非常多,那么你在考試中面臨的競爭就要更加激烈。另外,在校本課程構建上,石室中學將實現文廟和北湖兩個校區的錯位發展,田間透露,文廟校區已經構建了三院兩館兩中心,為培養領軍人才奠基;而辦學面積相對較大的北湖校區,除了打造國際課程中心,還將有70間教室用來選課走班。新高考差異
真正的學校不提供套餐 而是自助餐
隨著話題的深入,與會專家不約而同談起,人類世界的圍棋高手李世石敗在了谷歌機器人阿爾法狗之下,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越來越多,甚至就連做題都可以由機器人來完成,那么教育面臨這樣的挑戰,還有什么功能和意義?
《未來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在書中就預測未來大量的技能性工作將會被人工智能所取代,面對新高考,我們的邏輯是什么?“面對千差萬別的學生,我們應該把他們培養成什么樣的人?”成都七中萬達學校校長劉強提出了這樣的命題。“我想培養人有四個層次,從起點的能不能參與到未來社會,再到能不能適應未來社會,再到能不能引領未來社會,最后才是能不能創造未來社會。”在這樣四個具有遞進關系的培養過程中,校長尤其是高中校長比其他校長面臨更大的挑戰。
“技能型工作隨時被取代,那么唯有創造性工作不易被取代。”《未來簡史》里舉了一個例子,在未來,考古學不容易被取代,因為這種工作需要極精密的識別能力。如何培養具有創造性的人才?“真正的學校不全提供套餐,而是自助餐,會讓學生吃得非常營養。”劉強提出了教育的五個關鍵詞:選擇性、排課、管理、評價和考試。
新高考·人性
高考改革的起點是人
電子科大校長李言榮在2017年畢業典禮上贈與了同學們一句話:做一個有趣的人。這句有深意的話道出了教育的真理:面向人,一個活著的人,一個在生活上立得起的人。高考為什么要改革,改革的起點是什么?“我們為華為輸送了大量的人才,他們能做到總經理,但是卻不能成為任正非,這是為什么?教育應該反思的是,我們培養的是什么樣的人,一個只是懂技能而不具備人文關懷,沒有高遠志向的人才只能是一件器皿,他的功能就是應用而不是創造。君子不器,人才還應該是會生活、懂得生活情趣的人。”電子科大高教所所長楊曦的發言切中要點:高考改革的起點就是人,是強調人性、人文素養的。“李白斗酒詩百篇,而有的人只能跟風吃個串串。這就是生活情趣的區別。”
真正的科學家不是從大學才開始培養
如何評價一個人才?教育是有溫度的,高考的評價體系也應該是有溫度的。楊曦從高等教育角度談到了高考的評價:對學生的評價不能看單一的考試,標準也不能單一,學生對母校的回報、對學校的認可度其實也是對教育評價的一種方式。“那些回過頭來給母校捐款最多的,有可能就是當年掛過科的,逃課去圖書館看文史類書籍對母校心存感激的人。”
教育是一個社會話題。新高考改革框架下,學生將有更多的機會走近社會,體驗生活,“不論社會、企業都要承擔引領、保障的責任。同時,作為有責任的媒體,還應當起到對家長、學生教育的作用。”
“真正的科學家不是從大學才開始培養的。”楊曦建議,高考要改革,還要做到高等教育與基礎教育的貫通,形成立交橋式的轉換。在國外,任何一個教育層次都可以貫通到高等教育,不同人才有不同成才通道,你上了社區學院同樣可以申請或者轉學到綜合性大學。沒有人會給你貼上“出身”的標簽。
新高考·做人
先解決做人再解決才智
“高考改革,一直以來在公平、科學、效率上不斷探索。”四川省人才學會常務副會長紀大海拋出話題,“高考改革的核心指向是人的素養和人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兩個核心:德性和才智。培養學生先要有健康的人格,文化底蘊,才能談知識基礎、批判性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既要打好學生扎實的基礎,還要注重實在的生活,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
紀大海用了四川方言“爛腦殼”和“方腦殼”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教給學生最有效的不是知識而是思維方式,就是一個‘活’字,”他解釋道:“要把學生培養成‘爛腦殼’,就是具備靈活的思維品質,有自己解決問題方式。”
他舉了一個自主招生的命題:如果一位教授和一個孕婦同時掉在水里,你先救誰?很多考生答不上來。怎么說才是標準答案?“其實這道題并沒有答案,學生只要能自圓其說就可以了。這種題,在刷題中成長的學生是沒有辦法刷出來的。”
未來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紀大海還提到了知識面的“寬”和“雜”,以一道北京高考語文作文題“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為例,語文始終是與時代緊密結合的,“學生如果沒有海量的閱讀,不關注新聞,就不知道仰望星空的背景。”
新高考·用人
企業不喜歡固定思維的人
高考改革指向人,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培養人的結果最終是走向社會。那么企業、用人單位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郎酒集團青花郎事業部常務副總經理易明亮從企業用人的標準給在座教育專家和校長提供了一個新的培養人才的思考角度。
“企業和學校面對的主體都是人,從思維方式來說,企業不喜歡有固定思維的人,”易明亮從企業管理方面回應了紀大海關于“爛腦殼”觀點,“定式思維、躍式思維、圓形思維三類人,企業最喜歡的是既能發散又能回到中心的圓形思維人。無論是銷售、管理、品牌,我們都喜歡紀老師所說的‘爛腦殼’。”
對專家們談到的學校管理,易明亮也延伸到企業管理上,校長治校要解決學生、教師、學校的管理,同樣,企業家管理企業也重視員工的動力,目標感。“從事這份職業是不是僅僅為了錢?從我要你干到你要干,這才是員工內心動力的源泉。”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