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一路走來,始終秉承抗大精神辦學,培養了大批治黨治國治軍棟梁。如今,新調整組建的國防大學正向建設世界一流綜合性聯合指揮大學邁進——
國防大學著力重建重構重塑(國防視線·人民軍隊90年)
2017年7月19日,在國防大學歷史上永久銘刻!習近平主席親自決策組建新的國防大學,向國防大學授旗并致訓詞。
連日來,學校隆重召開全校“牢記習主席訓詞和重要講話、忠實履行學校新的職能使命”誓師大會,第一時間組織知名專家教授到石家莊、南京、上海、西安等宣講解讀習主席重要訓詞,各單位及時組織專題學習,統一思想認識、凝聚意志力量,高標準推進各項工作落實。
這是一所有著傳奇色彩的學校!
從井岡山麓,延安窯洞到百望山下;從紅軍軍官教導隊,到長征中的“干部團”;從延安時期的抗大,到解放軍軍事、政治、后勤三大學院……90年來,他們始終秉承著抗大精神來辦學,沿著人民軍隊前進足跡一路走來,成為我國我軍的人才高地、學術高地和精神高地。
今天,國防大學正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認真貫徹習主席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傳承好“紅大抗大”精神,育英才鑄軍魂,在迎接新的挑戰中實現新的跨越,在新的機遇中續寫新的輝煌!
國防大學被譽為將軍的搖籃,是中國最高軍事學府。自1927年11月毛澤東在井岡山創建工農革命軍教導隊以來,國防大學走過了90年的光輝歷程,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棟梁之材。
打造聯合作戰指揮和參謀人才高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多次親臨國防大學視察指導并作重要指示。該校黨委始終牢記習主席殷殷重托,堅持面向戰場、面向部隊、面向未來,把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作為重中之重突出出來,在深化改革加速轉型中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2016年春,國防大學第46期指揮員班開班,近200名來自各戰區、各軍兵種和軍委機關的軍師職干部走進聯合指揮與參謀學院,開始為期一年的學習培訓。
這是軍隊改革部署展開后國防大學首批“指揮員班”學員,也是首次區分為“聯合作戰指揮”與“領導管理與指揮”兩個專業分班施教。
自此,國防大學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由“聚焦”轉向“突出”。按照一切以提高作戰指揮能力為根本目的,一切以能打仗、打勝仗為根本標準,扭住制約聯合作戰指揮的矛盾和問題尋求突破意圖,選拔的學員構成更全面,涵蓋了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五大軍種及諸多兵種。
這是國防大學突出抓好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的一個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著眼人才強軍戰略,國防大學堅持未來仗怎么打、部隊應該怎么訓,教學內容就怎么改,不斷設計開發新課程,把培養聯合作戰指揮人才作為重中之重、急中之急突出出來,加快聯合作戰指揮人才培養步伐。”該校相關負責人說。
為適應未來戰爭對聯合作戰指揮人才提出的素質要求,該校重點構建了以全域多維聯合作戰指揮能力培養為主導、體現信息化特征、符合能打勝仗要求的現代教學體系。幾年間,新增與聯合作戰密切相關的若干新興學科,構建起以聯合作戰能力生成為核心的人才素質模型和教學體系。
在教學中,他們突出軍事斗爭準備研究,突出信息化局部戰爭戰法研究,增強學員聯合作戰意識和能力;新建數十個教學基地,建成裝備教學中心、戰爭影視廳、國防經濟實驗室、全域多維聯合作戰實驗室;加大兵棋系統研發運用力度,取得重大成果,在保障校內外演習集訓和教學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向建設世界一流的國防大學邁進
習主席對國防大學推進理論創新和發揮戰略智庫作用寄予厚望,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校黨委深入學習貫徹習主席重要指示精神,深度推進科研創新,推出更多的“國防大學說”,向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進發。
2015年5月19日上午,一場以“解放思想、獻身使命、聚智強軍”為主題的著書立說優秀作品表彰大會,在國防大學舉行。
為全校師生解放思想、潛心鉆研,創造更多有分量、有功力、有思想的精品力作,打造“國防大學說”,該校對2009年以來全校創作的516部專著,進行了系統梳理和集中評審。在此次表彰大會上,金一南教授的《苦難輝煌》、李璟教授的《戰斗力解析》、胡曉峰教授的《戰爭工程論》均以高票當選。
徐焰教授表示,“學校始終把理論創新擺到優先發展的戰略高度,大力倡導思想要‘解放解放再解放’,學術要‘創新創新再創新’,激活了理論創新的‘一池春水’。”
2010年,該校黨委第一次頒發關于推進軍事理論創新的意見,提出了構建戰略智庫、打造高端學術交流平臺、培育創新人才團隊、把軍事理論創新作為黨委工程等思想和要求。
創新是“國防大學說”的驅動引擎。實踐中,國防大學始終把“質量意識”“精品意識”貫穿于理論研究和著書立說之中。每年組織的劉伯承科研獎、年度科研獎,就是為了把高質量的優秀作品遴選出來,把國防大學的思想力、影響力和輻射力充分發揮出來。
2014年,該校又出臺深化科研改革發展的意見。成立了“戰略咨詢研究小組”,經常赴各戰略方向進行對策性研究;每年設立6項到10項重大專項課題,校領導親自掛帥組織開展課題攻關。
2015年11月,國防大學被列入首批高端智庫建設試點,成為國家重點建設的10家綜合性智庫之一。
多出懂打仗名師,帶出會打仗高徒
習主席對國防大學師資隊伍建設十分關心,鼓勵教員淡泊名利、潛心治學、苦練內功,把學校的好傳統堅持和發揚下去。
秉承了紅大、抗大和軍事學院優良傳統,在強軍興軍征程中,該校強力推進名師立校、名師立學、名師立教,努力多出一些懂打仗的名師,帶出一批會打仗的高徒。
國防大學的前身是抗日軍政大學。歷史上的抗大與三大學院的講壇上,可謂光芒閃耀:毛澤東、張聞天、朱德、劉少奇、陳云、董必武、彭德懷、劉伯承、左權等黨和軍隊的高級領導人都曾親臨授課;一批蜚聲社會的學術大家也名列其中,如徐特立、范文瀾、何干之等。
“軍官的培養,是最艱巨的戰爭準備。”這是國防大學的前身軍事學院校長劉伯承元帥的一句名言。
2016年,圍繞“艱巨的戰爭準備”,一場規模罕見、持續9個月的教學大比武在國防大學舉行。學校正式出臺1號文件,對教學大比武進行專題部署。
這場比武無論是規模、形式還是效果,足以載入國防大學乃至我軍軍事教育發展的史冊。國防大學55歲以下的教研人員全部參加,選手多達數百人,各級在初賽、復賽、決賽3個階段共舉辦大小賽事數十場。此次比武,在學校上下興起了一股研究作戰問題的熱潮,催生了一批高水準的教研成果,錘煉了一批鉆打仗、教打仗的名師。
2014年10月15日,在“名師工作室”揭牌儀式上,國家安全戰略專家王寶付、國防經濟專家姜魯鳴,接過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牌匾,成為繼金一南、徐焰、張彬之后新一批“名師工作室”的“掌門人”。
目前,學校正以“名師工作室”為標志,以杰出教授為龍頭,以杰出中青年專家、學科學術帶頭人為中堅,以優秀中青年教研骨干、教研人才“新苗”為基礎,打造“六個層次人才”梯次遞進的新型培養體系,一大批后起之秀雄姿英發,脫穎而出。
為拓展教研干部實踐經歷,這些年,學校積極推開“五個走出去”:走向兄弟院校,學習別人優長;走向軍兵種部隊,了解新裝備,研究新戰法;走向演訓場,全程嵌入演習演練,提高謀劃指揮能力;走向社會,感受輝煌成就,激發改革創新的動力活力;走向國外,開闊視野。
如今,國防大學有15人進入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308人獲國家、軍隊專業技術人才獎。
“‘錢學森之問’,問的不是一般人才,而是杰出人才,尤其是大師級人才”。金一南教授感嘆:“作為紅大、抗大的歷史傳人,肩負重大的使命任務,決定了我們要出更多的名師、名家和名將。”
(羅金沐參與采寫)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