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殘疾、貧困但高考成績優異的甘肅考生魏祥通過微信向清華大學發出請求,希望清華幫助解決住宿困難,讓他能夠帶著與他相依為命的母親一起去清華上學。這份請求不僅第一時間得到了清華的回應,還得到了清華招辦的一封感人肺腑的回信。清華后勤部門透露,學校已為魏祥母子準備好單間宿舍(兩室一廳),在清華就讀期間母子倆的住宿費全免(6月29日《北京青年報》)。
眾所周知,大學精神是大學在自身存在和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文明成果。作為大學精神的內核,創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會關懷精神在塑造人們的學術品格、知識品格的同時,更在塑造社會性格與公共精神,讓社會更有人性溫度。
面對身有殘疾的魏祥的特殊請求,清華大學毫不含糊,沒有遲疑,在第一時間及時回應,用悲憫的情懷理解、接納和應允了他,“相信清華,相信這個園子里的每一位師生,因為我們都在為一種莫名的東西付出,我想這應該就是情懷。”(清華招辦回信中的話)這是對殘疾學生一種特有的關照,更是清華自身教育精神的一種延伸:伸出溫暖的手,和每一位學生風雨同舟,不離不棄。這種關照給學生帶來物質和精神的支撐,讓旁觀者也感到非常溫暖。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大學不僅是一種物質存在,更在于它是培育和弘揚人的精神的搖籃,注重精神的昌明、道德的高峻以及精神視野上的登高望遠、溫暖溫情。在熙熙攘攘的世俗化濁流中,清華大學用清新明朗的行為,做出了讓人欽佩的公共擔當,做到了對“明明德”的引領:“昨天深夜,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專門打來電話,關心他的錄取情況和在校生活安排情況,并指示相關部門妥善安排解決。”這才是人們心中的真正的“大”學,令人崇敬的精神家園,這也是人們對之紛紛點贊的原因。
魏祥的誠摯請求,清華大學的真誠回應,譜寫了一曲動人的樂章。在這樂章奏響的時刻,它將魏祥這名困難學生身上所擁有的精神能量,傳播到更廣闊的教育空間、社會空間。對魏祥來說,先天性脊柱裂、椎管內囊腫、雙下肢運動功能喪失、父親早逝等是一種大苦大難,但他在貧病苦難中鑄就的自強不息、逆流而上、愈挫愈勇等精神,卻有讓人震撼的力量。清華大學借助于慷慨豁達的資助,讓這些能量釋放和傳播出去,對社會和公眾形成更多積極牽引和帶動,鼓勵人們勇敢面對一切,戰勝困難和苦難,追求真善,獨立向上,努力攀登。
牛津大學原校長盧卡斯教授曾言:“21世紀的大學不僅僅是經濟的推動力,更是人類的精神家園,大學的使命是探究人類物理世界到精神世界發展的歷史。”期待以“清華溫度”為起跑線,更多大學在公共擔當、人文引領方面,獨立先行,尊重人的價值、人的尊嚴,給學生、給公眾更多清晰而開闊的德的引領、人的引導、知的帶動。耿銀平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