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學校園已是“95后”的天下,他們有著自己的世界觀、職業觀。今年,第一代“95后”畢業生將正式步入職場。然而,今年畢業求職有一個新現象: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或者喜歡的工作,就先不著急就業。
發布的《2017應屆畢業生就業力調研報告》顯示,今年的“慢就業”現象更加突出——近10%的學生畢業后沒有急于找工作,而是通過其他方式充實自己。
“慢就業”成為就業新選擇
一張遼大的文憑,在許多人看來是不少工作的“敲門磚”,但在大四畢業生小劉看來,這樣的學歷還遠遠不夠,她發現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崗位對學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看好的工作基本都要求研究生學歷,而且如果想在公司晉升,學歷高更有優勢。”
經過一番慎重思考,小劉決定繼續考研,并在考研期間對有興趣的職業更深入地了解。
她說:“有目標的進取,總比盲目就業好得多。”
記者調查發現,今年的畢業生表現出更加從容的心態,不過分關注待遇,轉而看重個人的長期發展,他們中很多人選擇了“慢就業”。
所謂“慢就業”往往是指,一些畢業生不著急就業,而選擇游學、在家陪父母以及繼續等待機會自主創業等方式,慢慢考慮人生道路的現象。
根據調查數據,今年大約有9.8%的應屆畢業生選擇“慢就業”。
為何選擇“慢就業”?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除了出國深造、創業和考研幾個原因外,還有一個原因是,有些大學生一時難以找到符合期望的職業,又不愿屈就不喜歡的工作,因而選擇“慢就業”。
“慢就業”現象的出現,也折射出社會發展的多樣性和寬容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應屆畢業生職業追求更為多元。
沈陽大連接收畢業生最多
6月26日,遼寧省大學生就業局發布《2016年遼寧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報告顯示,高校畢業生在遼寧省就業人數正在增加,去年各市共接收我省高校畢業生18.2萬多人,占畢業生總數的63%,較前年增長了3.35%。
據統計,去年省內各市共接收遼寧省高校畢業生182820人,是遼寧省畢業生的主要流向。其中,沈陽、大連是接收畢業生最多的兩個城市。
報告數據稱,一線城市簽約比例最高,為33.5%,新一線城市簽約比例為33.1%。由于相對較低的生活成本和快速增長的就業機會,新一線城市展現出對大學生就業更加包容、接納的一面,已經超越一線城市成為最具吸引力的就業區域。
中小微企業、基層急需人才
作為職場新生代,2017屆畢業生的擇業取向仍明顯受到社會傳統就業觀和父母觀念的影響,國有企業仍然是最受畢業生青睞的單位。值得注意的是,與去年相比,期望就職于國家機關的比例有了明顯下降。
對比期望簽約和實際簽約情況,應屆畢業生表現出對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等體制內穩定工作的偏好。但由于此類單位門檻較高、人才需求量小,因此實際簽約率并不高。值得注意的是,民企簽約率大幅升高,也從一個側面說明民企的經營質量正在不斷提高,民營企業的就業環境也在不斷提升,具備了越來強的雇主競爭力。
省就業專家提醒今年高校畢業生,當下我省中小微企業、基層迫切需要高素質人才,是高校畢業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平臺,也是吸納畢業生就業的大空間。當前國家及相關職能部門,結合國家發展戰略大力出臺鼓勵高校畢業生到中小微企業、基層就業的相關優惠政策,畢業生們可探索切實可行的基層就業項目,因地制宜開發新項目,積極拓寬就業渠道。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