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地方師范教育的根基
——訪淮陰師范學院黨委書記朱漢清
教師隊伍的強弱關乎教育質量的高低。坐落在江蘇淮安的淮陰師范學院雖為地方高師院校,卻為淮安、宿遷、連云港等地基礎教育系統培養了60%的中小學教師、70%的中小學校長、80%的特級教師、90%的江蘇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為江蘇基礎教育輸送了大量師資人才。近日,記者走進淮陰師范學院,對該院黨委書記朱漢清進行采訪。
淮陰師范學院地處周恩來總理的故鄉,周總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已深深印刻在每一個淮師人心中。如何做好地方師范教育?在朱漢清看來,要讓師范教育立足堅實的土壤,以培養德才雙馨、道器兼修的優秀教師為目的,夯實地方基礎教育的根基。
“為基礎教育服務是我們的根本使命,6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農村中小學為核心的‘泥土味’辦學道路。”朱漢清告訴記者,從20世紀80年代起,學校就開始強化師范生職業能力培養,進入21世紀后,學校開始大力推進精英化教師教育綜合改革,圍繞培養卓越教師這一中心目標,成立教師教育學院,整合校內外優質資源,形成促進教師培養、培訓、研究和服務一體化的協同新機制,實現“1+12”的效果。
“培養一流師資,既需注重知識教育,又要追求技能教育。”朱漢清說,學校通過“演習、見習、研習和實習一體化”的實踐教學體系,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教師技能。淮陰師范學院還主動深度介入地方基礎教育變革中,建設了淮安市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研究中心,構建了與地方政府、中小學幼兒園“一體兩翼,多元協同”人才培養新模式,并與地方中小學合作建立了46個穩定教育實習基地。通過頂崗實習,每年有百余名師范生,加入地方基礎教育的隊伍中。
“周恩來精神是指引學生成才成人的精神力量。”在朱漢清看來,師生的德才培養離不開淮陰這片紅色土壤。學校成立了周恩來研究會、周恩來班、周恩來研究基地等平臺,通過“學周、知周、行周”,將周恩來精神貫徹到師生學習生活中去,讓學生在紅色精神的涵養下,走上基礎教育最前線。
(記者 鄭晉鳴)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