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學生來講,四年的學習時間既短暫又漫長,既寶貴也平淡。在西南交通大學,為了讓學生們利用好大學時光,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從黨委書記到校長、副校長,學校領導班子成員一齊走上思想政治課講臺,用90分鐘的長度與學子們“同頻共振”。
“關鍵看你怎么上”
“竢實揚華的‘竢’字怎么讀?”西南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王順洪不僅在課堂上給大一新生們“賣起關子”,還用幽默的語言講起交大師生“愛國至上、愛校如家”的小故事。
如何將“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講到學生心里去?在校長徐飛的課堂上,從雄安新區的千年大計引出國家創新力度,從宇宙時空的多層維度引出“五有交大人”的協同培養……旁征博引,信手拈來。容納180人的階梯教室,前來聽課的同學坐得滿滿當當。沒有位子,有的同學就索性坐在臺階上。
“我講的也不是新內容,每一個詞都不陌生,最關鍵是看你怎么上,怎么讓學生更喜歡聽,這對我來說也是極大的挑戰。”徐飛說。
校領導的PPT介紹上沒有職務,只有“教授”“博導”的稱謂,還留下了聯系電話和電子郵箱。“走進教室,更強烈地感受到肩上擔著的責任。”學校總會計師張兵一邊撣去身上的粉筆灰一邊說,“能夠以一位普通教師的心態重返課堂,這種感覺特別好。”
不是偶爾為之
翻開王順洪的講稿,布滿了字斟句酌的修改痕跡;直到上課的當日清晨,徐飛還在認真校對PPT課件。
校領導、教授堅持到教學一線授課,一直是西南交通大學的傳統。為了將“校領導上思政課”制度化、常態化,全體校領導以思政課特聘教授身份進入學校教學管理系統,學生可以在網上排課系統中自主選擇某位校領導主講的思政課。校領導還與思政課專職教師結對子,開展集體備課,結合課程特點共同開展課程教學設計、課程內容銜接、重點難點問題等方面的研討。
為了備好“從中國高鐵的輝煌成就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這一專題,副校長馮曉云主動找到聽課時結識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師汪澎。“汪老師的課講得很好,這學期我又專門去聽了她的課。”馮曉云說,“和思政課老師一起備課,一起探討,可以實現互補,教學也會更加有的放矢。”
推動思政課創新改革
“我們一直探索以‘特色專題’的形式上思政課,將學校的軌道交通學科特色與思政課結合起來。”汪澎說,“校領導來上思政課,無疑讓我們對專題式教學的改革更加有底氣了。”事實上,從2014年起,西南交大就打破傳統學科界限,打造“混合課堂”,鼓勵專家、教授根據自己的研究專長,開發新生通識課程和優質示范課程,思政課正是“混合課堂”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校領導走上思政課講臺,用堅定的信仰感染學生,用淵博的學識教育學生,更重要的是,以一名教育家的身份與當代大學生“同頻共振”,不僅從正面回應了學生對思政課的期待,更提振了廣大思政課教師上好課的信心。
“我無比享受、珍惜這個過程。”王順洪說,“平時與學生面對面的機會不多,恨不得把平日積累的經驗、知識傾囊相授。即便是當了書記、校長,也要回歸課堂,回歸教書育人的初心。”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