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招辦主任王福:
冷門專業可能是就業熱門專業
每一個考生都需要填報院校專業。專業選擇與未來就業密切相關,如何選擇專業是考生家長填報志愿的重要環節,也是考生最焦慮的問題。為此,記者專訪了武漢大學招生辦主任王福,請他為考生家長答疑解惑。
記者:考生家長在填報志愿選擇專業時,往往不知如何評價哪些是熱門哪些是冷門?作為考生,該如何看待專業的熱和冷?
王福:填報志愿,考生和家長不能盲目跟風,要根據考生的興趣和愛好進行選擇。其實,專業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專業的熱和冷本身是相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近幾年,一些曾被認為是冷門的基礎學科,如數學、物理、化學等專業逐漸轉熱,第一志愿填報率也在逐年增加。還有一些專業,如印刷與包裝工程、地理信息科學等在報考時不熱,反而就業時熱,供求比例一般在1:10以上,合格的畢業生都能找到滿意的單位。要認清,別人的熱門專業不一定適合自己,冷門專業也可能是就業時的熱門專業。
同時,我認為更應該將自己的職業發展志向與國家發展需求相結合,關注和選擇社會發展的熱點專業,而不是簡單選擇當下已經成為報考熱門的專業。近年來,武大聚焦國家和社會需求,不斷加強對招生專業結構的布局,讓招生與培養環節的銜接更加緊密。2016年,新增基礎醫學專業,培養高層次研究型醫學專業人才,生態學專業恢復招生。今年,武大又新增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網絡空間安全)培養項目,該項目是國家重點扶持的新興培養項目,立足國家需求,瞄準網絡安全理論與技術前沿,有著極好的發展前景。此外,國家高度重視“北斗”衛星系統建設,支撐國家創新發展,武大與之相關的測繪、遙感等優勢專業就業前景看好,逐步受到廣大考生和家長的青睞。
記者:今年武漢大學本科專業招生有哪些特點和變化?
王福:2017年,武大繼續實行按大類招生,開放63個招生專業(大類),涵蓋了12個學科門類120個本科專業。學校充分發揮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優勢,學科專業設置橫貫文理,兼容并蓄。對于理工科學生,注重人文精神和創新精神的養成,對于人文社科學生,注重邏輯思維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此外,武大實行“厚基礎、寬口徑”的培養機制,建立通識教育、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優化協調的課程體系,著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健康體魄。值得一提的是,近幾年武大學生志愿滿足率達95%左右,近八成學生滿足前三志愿。
武大于2010年創立了拔尖人才培養基地——弘毅學堂,采用新的博雅課程體系,開展研究型教學模式,集中培養一批有興趣、有抱負、有恒心的學生。2016年,“弘毅學堂”首次作為招生專業面向社會招生,各省區市報考學生積極踴躍,共錄取114人,專業第一志愿錄取率近80%。2017年起,弘毅學堂將積極推行“書院制”人才培養模式,探索并逐步完善集住宿、課外學習、學術討論以及休閑等功能于一體的具有學術社區性質的培養模式,學堂二年級后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等每個學科小班保持在20人左右,采用師生互動的啟發式、討論式、探究式等研究性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探究性學習,不斷增進教師與學生間、學生與學生間、學科與學科間的溝通與交流。
記者:在人才培養上,不同高校有著不同的特色,請介紹一下武漢大學的優勢。
王福:在專業培養上,武大創新建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的本科教育培養體系。比如,重構通識課程體系,加強通識教育和大類培養;優化專業教育,重點加強10到12門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增加選修課程比例;鼓勵跨學科人才培養,鼓勵學院開設更多的跨學科課程,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學院選修課程;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力度,每個學生必須修讀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開設自強創業班等。
值得關注的是,考生、家長不必太過擔心填報的專業失誤問題。武大非常尊重學生的專業興趣和個性發展,三大措施保證學生專業的“二次選擇”,極大地降低了考生填報志愿時的風險。首先,學校采用大類招生模式,對學生進行“打通”和“分段”方式培養,學生入校一年或兩年后再根據自己的興趣、專長、發展方向和社會需求,在大類所含專業中選擇具體專業。其次,學校有靈活的轉專業制度,除少數特殊類型學生之外,讀書期間發生興趣轉移的學生在大一下學期和大二上學期分別各有一次自主申請轉專業的機會,且不設轉出門檻。最后,鼓勵學生按照個性發展,絕大部分專業均提供輔修和雙學位培養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學生可以通過學校“七校聯合辦學項目”輔修武漢市其他六所部屬高校的優勢專業,成績合格者可以獲得對方學校頒發的學位證書。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