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中城市城鎮失業率基本保持在5.1%左右,但是下一階段中國的就業形勢不容樂觀。抑制就業增長的老問題依然存在,如城鎮化帶來的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宏觀經濟回調中勞動力需求企穩的基礎不牢、產能過剩和“機器換人”帶來的制造業就業下降等。
還值得關注的是,伴隨人口變化和政策調整,未來制約就業增長的“新困境”。通過深化、完善“彈性工作制”,能有效化解這些新困境。
新常態下的就業新困境
1、“二胎”政策帶來的女性就業困境。實施放寬“二胎”生育的政策后,育齡女性的生、養、育負擔加重。一方面,國家希望更多的女性尤其是高素質女性提高生育率,緩解人口老齡化的壓力;另一方面,恰恰是這部分女性,身處城市、受教育程度高,事業處于高峰期,一旦生育“二胎”,則面臨巨大的“家庭-工作平衡”壓力。
2、結構性失業的大學生就業新困境。明年新增勞動力仍將處于高位,預計達1600萬人。這部分人大部分是新增的大學畢業生,尚無工作經驗,處于人生就業的嘗試期和調換期,工作穩定性低,變動性強,是結構性失業的重要部分。結構性失業在之前長期存在,未來如何化解,依靠老思路,更需要新辦法。
3、“雙創”政策下的技術人才就業新困境。“雙創”政策鼓勵并吸引大量專業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員投身其中。他們的創新、創業活動常常“游離”于正規就業系統之外,是一種靈活就業活動。現有的工作制度和就業保障制度難以適應創業活動的繁榮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雙創”人才的就業。
以上新困境如果不能有效解決,將日漸成為阻礙“雙創”政策有效發揮的大問題。而且,上述問題最終會降低中國未來的就業質量,并加劇就業上不平等。并且,隨著“雙創”政策的不斷深化、服務業比重的不斷提高,中國經濟結構升級的內在壓力不斷累積,上述問題所帶來的就業后患會越來越緊迫。
“彈性工作制”是解決就業問題的新抓手
“彈性工作制”是經過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多年驗證的成熟就業體系。它最初是為了解決家庭婦女和低技能工人的失業問題,取得很大成效。隨著西方發達國家相繼進入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為主的現代經濟社會,“彈性工作制”對提高技術人才就業、緩解男女收入差和拉升服務業生產效率起到了其他就業政策難以企及的效果。
1、通過彈性工作制,能有效提高青年人才和技術人才的就業量。未來中國經濟需要大力發展新興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和創新產業,這些產業的就業特點是靈活而分散。彈性工作制有利于將靈活而分散的就業統籌進正規就業系統進行統計和管理,使政府能更好地為創新創業就業者提供就業服務,加大保障,增強激勵。
2、通過彈性工作制,能有效提高育齡知識女性的就業率。“彈性工作制”使那些高知識女性不但敢于生育更多的孩子,而且很好地實現“工作-家庭平衡”,使性別收入不平等和家庭撫育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3、通過彈性工作制,能有效提高高新技術企業的競爭力。“彈性工作制”使高新技術企業能獲得更靈活、更具競爭力的用人優勢,同時有效降低員工的流失率并壓縮用人成本。中國最大在線旅游公司“攜程”公司的創始人梁建章和斯坦福的管理學家合作,利用“攜程”一萬六千名員工做了關于“在家辦公”的管理實驗,有力證實了彈性工作對企業競爭力的積極作用。
4、彈性工作制還能有效緩解中國的“大城市病”。彈性工作制可以通過化解交通擁堵、防止人口過度集聚、增加居民的閑暇時間、改善人民生活質量。
目前,包括歐美、日本、韓國在內的許多發達國家深入推行彈性工作制,眾多大型企業也在積極實施這種制度,如谷歌、SAS、雅虎、惠普、IBM、三菱等國際公司。韓國政府在2014年宣布將與三星等多家企業合作,積極推行“5小時彈性工作制”。
推行“彈性工作制”的具體建議
1、國家引導和鼓勵多種形式的“靈活用工制度”。國家和企業可創造條件、提倡多種靈活就業方式,如人才租賃、短期合同、自我雇傭、遠程工作、靈活工時、崗位分享、壓縮工時和年工時考核等。
2、遴選合適產業,試點和完善中國情境下的“彈性工作制”。國外的改革經驗及有關研究表明,信息技術行業、健康產業、部分現代服務業包括旅游業、文化創意業等比較適合推行彈性工作制。
上述崗位的員工可根據自己的能力和喜好在保證工作時間不變的情況下自主選擇上下班時間,或者在保證完成工作任務的情況下申請在家辦公。公司和員工亦可協商員工的節假日和休息時間安排。
3、完善“彈性工作制”的就業保障制度。彈性工作制實施的最大障礙是缺乏有效的法律保護和制度保障。從事彈性工作制的人員難以獲得和正式工作人員一致的就業保障和福利保障。為此需要加強相關制度建設,使彈性工作制的從業者享有和固定工作制員工同等的工資率、社會福利、勞動保護等保障。
4、推廣“家庭-工作平衡”理念,為“彈性工作制”創造思想基礎。應從國家層面宣傳和提倡“家庭-工作平衡”的理念,使國民尊重工作的同時尊重家庭,收獲工作滿意度和家庭幸福感。有了這樣的思想土壤,才會吸引更多的國民去思考和從事彈性工作,更為合理有效地配置自己的時間,實現更高的幸福感,貢獻于和諧社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