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高考正式結束,對于很多k12培訓機構而言,這一波考生業務就此結束。但對于另一部分機構,他們的商機才剛剛開始。志愿填報,是940萬高考考生結束后的強烈需求,考生需要依次完成估分、查詢分數線、填報志愿等環節。(6月14日多知網)
高考志愿填報咨詢市場隨之興起,線下志愿填報服務機構遍地開花,線上平臺也紛紛搶占市場,借助大數據、“專家”咨詢、人工智能等手段,多款高考填報志愿產品進入市場,單價也從2000元到50000元不等。
“百度智能估分系統僅上線1小時,訪問量就超過了1800萬”“在去年的高考考后服務期間,iPIN‘完美志愿’的獨立用戶達394萬”,這些數據都表明越來越多的人熱衷于高考志愿填報咨詢,即使是動輒上萬的高收費,也抵擋不住家長們花錢“買心安”“買未來”的腳步。
但高收費就能換來高質量嗎?在一定意義上,大數據提供了全面、大量的數據材料,“專家”提供了流程指導和成功借鑒,為填報志愿打開了快捷方式。但無論是靠數據還是靠“專家”,都有其局限性。
計算機可以進行大量數據整理和計算,但作為共性平臺,難以解決個性化的問題,比如各個高校的錄取規則千差萬別,每個考生的志向、興趣、特長更是千差萬別,這些差別值得細細琢磨,此外“數據一般通過購買的方式獲得”,其真實性和可靠性值得商榷。另一方面,目前我國還沒有針對高考志愿填報指導行業的專門培訓和資格認證,不免存在“培訓一年、咨詢一月”的“臨時”專家,掛著豐富經驗、成功人士等頭銜的“冒牌”專家,連自己的人生都難以規劃,何談幫考生做關于“未來”的規劃?在本身局限的情況下,即使大數據和“專家”1+1,其效果也并不等于2。
因此,考生和家長在選擇志愿填報咨詢服務時,還需認真分辨,切勿過分依賴。志愿填報咨詢機構不能只強調高收費,更需提供高質量服務,相關部門要對其進行資格審核,嚴格把關,以實現行業健康發展。
隨著新高考改革全面實施的步伐越來越近,全社會應更重視升學規劃和升學知識培訓,在銜接考生志愿需求以及職業需求方面做更多有益嘗試,實現“育分”到“育人”的轉身。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