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主要場所,打好提高思政課質量和水平的攻堅戰,主戰場在課堂。課堂教學是否得法,在某種意義上決定著教學質量的高低和教學效果的好壞。陳寶生部長將教法攻堅作為打好提高思政課質量和水平的五大攻堅戰之一,予以高度重視,明確指出:“教法攻堅,要用適合學生特點和需求的方法,將我們黨豐富的思想資源和鮮活的實踐案例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段話,說明了教學方法多樣性與規范性的辯證關系,指明了打贏教法攻堅戰的三點基本要求:以學生為上、以教材為本、以生動呈現為用,為打好思政課教法攻堅戰指明了方向。
打好思政課教法攻堅戰,首先要辯證認識教學方法多樣性與規范性的關系。教學方法中的“法”,既有方法、辦法的本義,也蘊含著規范、規則、規律的深層涵義。方法、辦法有多樣性、靈活性的意蘊,規范、規則、規律則體現著確定性的要求。以多樣性、靈活性的外在形式,體現確定性、規律性的內在訴求,是思政課進行教法攻堅的總體要求。
辯證認識思政課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與規范性,必須明確何為其“上”、何為其“本”。著名軍事家孫子曾言:“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為其百戰不殆奠定了牢固的根基。陳寶生部長在講話中指出:思政課應采用“適合學生特點和需求的方法”進行攻堅,明確了思政課“教學之法,學生為上”的根本要求:從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出發,依據專科生、本科生、研究生等不同層次和文科生、理科生等不同類型,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是思政課開展教法攻堅的目標和歸宿所在。同時,我們也應注意,近年來在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中,也存在脫離教學要求單純迎合學生的現象,何為思政課教法攻堅之“本”,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對于思政課而言,教學方法的采用,不能脫離教材的內容,必須本于教材的精神,即“我們黨豐富的思想資源和鮮活的實踐案例”,如此方能保證思政課教法改革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基于“學生為上”“教材為本”,采用什么樣的具體方法,將教學內容“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是教法攻堅的關鍵所在。人們常說,“教無定法”。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呈現的形式注定多種多樣。教法的多樣性和個性正是教學的魅力所在。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將教學內容“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有其內在規范性與規律性。綜合近年來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實踐經驗,問題導入、專題授課、互動研討、實踐深化等,是符合學生心理訴求,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的主要方法。問題導入注重將教材的重點難點與具體實際相結合提出具體問題、導入授課內容,有助于激活教材內容,體現時代特征,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專題式教學要求以教學大綱為依據,圍繞教學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設計既前后相關又相對獨立的論題,有助于教學內容的系統展開和深化,幫助學生探求答案;互動式教學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本質,有助于師生成為一個合作、共進的整體,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實踐教學是指將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使學生直接感知社會現狀,縮小理論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增強運用所學理論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著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內在規律。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