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第一科語文拉開了2017年高考大幕。今年,全國高考語文科共有9份試卷,其中教育部考試中心統一命制3份,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蘇、山東分省自主命制6份。
今年是高考改革的全面推進之年,語文科目的試卷有何新變化、新發展?試題如何反映考試內容方面的改革?圍繞這些問題,邀請多位教育部考試中心高考命題專家、語文特級教師、語文教育研究學者進行解析。
貼近時代,把立德樹人貫穿命題全程
“如果還關在教室里死摳書本,絕對行不通!”拿到試題,深圳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王木森一邊瀏覽一邊感嘆,“引導學生加強對人生的思考,對社會的關注,以我手寫我心,這是我們今年要為高考語文試題點贊的地方。”
“江蘇卷的語用題,納入了刺繡畫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一帶一路’的全球化意義等熱點話題,引導考生關注現實,強化責任和擔當意識。天津卷‘詞云圖’一題的閱讀與歸納,引導考生關注社會進程中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變化。”王木森說。
教育部考試中心高考命題專家表示,語文科在高考科目體系中獨具“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優勢功能。2017年高考語文的重中之重,是以有利于終身學習的語言、文學、文化的必備知識標準,以提高語用水平、塑造思維品質的關鍵能力標準,以提升審美境界、涵育人文精神的學科素養標準,以加強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核心價值標準,推動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的實現。
據介紹,今年高考語文科還突出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查。
“一方面,材料選取著重于展示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品德情操。例如,浙江卷引用《論語》中孔子與子貢、顏淵的兩段對話,在測試考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同時,引導品評古人平等善誘、好學勤勉、謙虛恭順等良好品質。”王木森說,“另一方面,讓傳統照進現實。例如,全國卷Ⅱ論述類文本閱讀‘青花瓷興起’,在歷史回顧與現實展望中,引導考生了解古代絲綢之路及其重大意義。”
取消選考,學科素養全覆蓋
“今年語文科目的一大變化,是把論述類、實用類和文學類文本閱讀均作為必考題,實現了全覆蓋。”河北省張家口市第一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尤立增說。
“過去,文學類、實用類文本閱讀題是二選一作答。據統計,有的省份90%的學生選擇實用類文本閱讀,因為他覺得文學類駕馭不了,慢慢就默認不做了。”王木森解釋說。
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告訴記者:“其實,早在2017年語文考試大綱修訂時,這個變化就引起很大反響。有些學校和老師是考什么就教什么,這幾年文學類教學有淡化傾向。現在三類題都要考,會迅速扭轉語文教學一線因應試而產生的偏差。”
記者看到,實用類文本閱讀,全國卷Ⅰ中展現中國影像發展歷程的“央視紀錄頻道”,全國卷Ⅱ中引導學生關注環保的“垃圾分類”調查。教育部考試中心高考命題專家表示:“這些題目都做到了文字與圖表搭配,要求考生帶著問題進入文本,搜尋、鎖定、分辨和提煉關鍵信息,從而實現對考生檢索、理解、分析、評價等能力的重點考查。”
文學類文本閱讀,全國卷Ⅰ中有反映軍民團結、民族和諧的小說《天囂》,全國卷Ⅲ中有呈現平凡溫馨生活的散文《我們的裁縫店》。專家表示:“命題均關涉思想情感、人物形象、敘事藝術、語言風格等文學閱讀的核心要素,在全面檢閱考生文學素養的基礎上,突出審美鑒賞能力的考查。”
論述類文本閱讀,全國卷Ⅱ探討富有歷史意義的“青花瓷興起”,全國卷Ⅲ解讀新型城鎮化建設背景下的“鄉村記憶”。
“一方面承繼過往,重點考查對文章基本觀點的理解,另一方面力圖作出新的探索,強化對論述方法、論證方式和批判性思維等方面的考查。”專家指出。
回歸本位,“說話得體”成考題
“今年有一道題專門考‘說話得體’。”溫儒敏告訴記者,今年全國卷第20題,考查諸如“璧還”“失陪”“垂詢”“獻丑”“高足”“賜教”等敬辭謙辭在交際語境中的得體使用。“別小看這區區5分,它預示著語文教學回歸本位的趨勢。”
王木森也認為,得體、連貫、流暢、簡明是語言表達最基本的要求,但是,現在的語文教學很少關注。“對說話得體的考查,一定會對一線教學有所觸動。”
與其他人關注試卷的“變化”不同,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巢宗祺關注的是“不變”——一個延續了20多年的題型——默寫。“有人認為默寫是死記硬背,是淺層次教育。有人覺得,現在手機一搜就找到了,為什么還要背呢?”在巢宗祺看來,學生背誦優秀詩文除了記述語言,還能在頭腦中留下語言模型、塑造語言機制、獲得情感教育和思想文化教育,很有必要。
教育部考試中心高考命題專家表示:“為了進一步拉開試題的區分度,2017年高考語文試卷客觀題分值增加了14分,書寫總量有所下降,但閱讀總量尤其是思維含量并未降低,試卷的整體難度與往年大體持平。”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