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省教育廳發布的《關于加強高校“四重”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18年,廣東省高校在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實現重大突破;在重點學科、重點人才、重點平臺、重大科研項目等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有1-2所高校綜合實力排名進入全國前5名,有4-6所高校綜合實力排名進入全國同類院校前5名,高等教育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廣東省教育部門希望提高高校辦學水平的急切心情可以理解,可直接提出進全國前5之類的目標,也未免太功利了一點,這只會加劇教育的行政化、功利化,而不利于目標的實現。
綜合實力進全國第5,這是依據哪一個排行榜?按照國家《教育規劃綱要》,行政評價要退出高等教育評價領域,因此,中國不可能有官方的大學綜合實力榜出臺,如此,只有依據民間排行榜了。可對于民間排行榜,近年來輿論詬病頗多,認為民間排行榜大多缺乏公信力,選擇的指標不科學、數據也不客觀。總體看來,這些排行榜,關注的是大學的規模,包括招生規模、教師規模、發表論文數量、成果數量等;另外,還存在花錢買排名的錢名交易質疑。
在這種情況下,廣東省教育部門卻提出要打進前5,有教育人士就調侃道,有兩種辦法,一是將中山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合并,如果合并之后還進不了,再把華南農業大學等校也合并進去,直到進入前5;二是搞定某個排行榜制作機構,把學校的排名弄上去。事實上,中國一些大學在某些排行榜上表現不錯,就是靠的這兩條“辦法”。
對于大學排名,理性的大學辦學者都已經明確表示,不能成為“排行榜中的大學”,大學不能盯著排行榜辦學,否則會迷失自己。很顯然,廣東省教育部門還沒有意識到這一點,而是想著把大學辦為排行榜中的大學。這對發展高等教育來說是很危險的。
首先,大學在政府部門的要求之下,很可能辦一些自己并不愿意辦的學科、專業,而是完全按照排行榜的指標辦學,這就不是學校在辦學,而是政府在辦學了,會加劇學校的行政化和功利化色彩。有意思的是,廣東同時發布了有關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的意見,稱要把招生自主權、專業設置自主權等交給大學,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其次,政府發展高等教育,關鍵在于給學校創造良好的辦學環境,而不是追求學校辦學的座次。這是教育錦標主義思想,會把辦學資源集中在少數學校,并給予重點打造的學校政策優惠,這就制造了學校間的不平等競爭,反而不利于提高學校的辦學質量和水平。高等教育發展的國際經驗表明,沒有一所世界一流大學是由政府計劃打造出來的,而都是通過自主辦學和市場競爭生長出來的。
其實,廣東的這種做法,并非其獨有。近年來,中國不少省市在發展高等教育時都提出了類似的目標,可以說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這表明很多地方政府發展教育的思路還停留在傳統的行政計劃思路,追求的也是功利化的辦學政績。
要提高高等教育水平,需要政府積極作為,但不是亂作為。政府的積極作為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依法保障高等教育的投入,這需要轉變目前由行政主導的教育撥款方式,建立地方教育撥款委員會,負責制定教育撥款預算,并監督政府撥款,防止政府以教育撥款干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以及以各種理由拖延撥款。
二是轉變政府管理學校的模式,推進學校去行政化,建立現代學校制度,具體包括,成立代表廣泛的大學理事會,負責學校重大辦學決策;推進校長公開遴選,實行校長職業化;發揮教授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的作用,推進行政權、教育權和學術權分離,簡而言之,就是建立“自主辦學、學術自治、教授治校”的現代大學制度,如果能做到這一點,一流大學將很快出現。
香港地區高校的發展經驗值得廣東借鑒,港校過去20多年的發展令人注目,就得益于現代大學制度。深圳在舉辦南科大時曾明確提到借鑒香港科技大學的辦學模式,遺憾的是,在具體推進過程中,借鑒完全走調,自主辦學、學術自治在南科大的改革探索很難推進,對于一所新建的大學來說,改革遭遇的困境都是如此,況何一些傳統老校呢?廣東真要提高高校的辦學水平,必須拿出改革的勇氣和實際行動。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