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陳潤鋒 出生于1977年1月。南京郵電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信息材料與納米技術研究院教授,江蘇省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江蘇省六大高峰人才。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型有機光電功能材料與器件的設計、制備與應用。
獨立之問
每年的高校本科以及研究生招生中,總有少數學生因種種原因被“服從”“調劑”到一個沒有心理預期的專業。他們對專業的興趣度相對較低,研究生還存在專業基礎弱的問題,在思想、能力、質量方面存在困境。怎么教,才能實現高質量人才的培養目標?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破解“三困”,達到教與學的匹配。
自由觀點
因材施教,破解思想之困。在入學之初,即要加強專業知識普及。由院士上開學第一課,長江學者等高水平教師和學者開設“前沿講壇”。通過介紹學科前沿知識,展望學科發展,激發調劑生內心對專業學習的興趣和渴望。
全面推行本科生專業導師制。本科生在大二時進入導師團隊,形成“學院大團隊—教師小團隊—學生科技小組”式團隊育人鏈,讓本科生早進團隊、早進課題、早進實驗室,形成本科、碩士、博士三層次學生互動。
研究生采取師生互選。讓學生填多個導師志愿,學生根據知識背景和興趣方向,在與導師充分交流的基礎上,選定研究方向。如筆者的三個研究方向,有機光電材料合成方向需要學生具有化學學科背景,有機光電材料應用及器件物理方向可以是電子類學科背景,而有機分子計算與模擬方向則要求學生更擅長計算機、數學。導師的合理布局與學生的學科背景、興趣愛好和特長相結合,盡可能揚學生之長。
三學六會,破解能力之困。導師對于“服從”“調劑”的學生,不能一開始就放手,不能讓學生一下子“嚇怕”了。筆者的做法是第一個課題由導師給,先扶著走一段,但第二、三個課題必須學生自己想。
經過幾年的總結和調整,我們逐漸摸索了以“三學”“六會”為核心的入門教育指導,作為提升研究生專業能力的第一塊入門磚。
三學是指:學做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能力強且人品好;學做事,具備把一件事情做好的能力;學做自己,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創新精神,敢于長江后浪推前浪。
六會是指:“會找、會看、會想、會做、會寫、會說”。會找有用的資料和信息;會看,會整理、讀懂信息中需要的部分;會想,能產生自己獨到的想法;會做,通過做實驗來證明想法;會寫,能完成中、英文實驗工作的總結和報告;會講,學會展示自己的工作,闡釋自己的想法,鍛煉作學術報告。
建立組會匯報和討論的形式和氛圍并切實落實。每周組會上,通常由兩名研究生主講課題的進展,其他學生每人必須提一個問題。本科生從開始的聽不懂提出問題,到逐步發表淺顯觀點,再到提出建議,專業能力得到系統、快速的提升。
剛柔并濟,破解質量之困。人才質量一直是學院追求的硬杠桿。學院對研究生畢業“出關”的要求比較高,學術型碩士要求以第一或第二作者發表高水平論文,專業型碩士還要有公開發表的專利。這一條是“剛性”要求。
科研水平的提升,可以通過多種“柔性”途徑實現。本科生可以在博士生指導下參加學校的大學生創新能力項目,積極參加校內外的科技競賽活動,提升科研水平;研究生至少參加一次國內或國際高水平學術會議,根據要求向會議投稿,參會回校后要在組會上作總結報告。學院主辦多個國際學術會議,為學生提供近距離接觸學科前沿知識的機會。
校際對話
趙鵬 同濟大學材料學院副研究員
高校青年教師如何做到“科研反哺教學,教學促進科研”?
陳潤鋒:高校青年教師,教學經驗相對不足,需要花費精力學習如何上好一門課,同時又必須投入大量精力在科研任務上,很多高校都在不斷探索教學科研互相促進的辦法,嘗試了包括本科生早進實驗室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和教師都能從本科教學中找到深層次價值,更快、更好地挖掘科研人才后備軍,促進人才培養的深度和廣度,把教學效果的檢驗標準從學習成績擴大到動手實踐能力,建立教學和科研的橋梁;同時,通過科研工作的深入和不斷積累,有利于提高教師授課的深度和廣度,更新知識體系,與時俱進,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因此,教學和科研的平衡和促進還存在很大的發揮空間。
毛惠五 南京工業大學2011學院本科生
初做科研,如何克服不會找選題的焦慮?
陳潤鋒:科研選題是新入學的研究生普遍比較關心,甚至會產生一些焦慮情緒的問題,這與學生對讀研的認知和動機密切相關。找選題需要一個客觀的認知過程,掌握基本技能和想法是前提。特別是對于專業基礎薄弱的學生來說,找選題是艱難的一步,一定要走好、走穩,理性、慎重地選擇,對于教師來說亦是如此。“三學”“六會”等教育指導活動,讓學生學會客觀理性認識自身和將要面對的學習和科研生活,以及應對新的學習階段需要做好哪些心理和能力的準備、理性對待和做好每一個人生重要的選擇。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