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與“教育”雖僅一字之差,但其手段的高明程度卻遠非教育可比,它把政教風化、教育感化、環境影響等有形和無形的手段綜合運用起來,既向人們正面灌輸道理,又注意結合日常活動使人們在不知不覺中達事明理,潛移默化,其效果要比單純的教育深刻而又牢固得多。而“故禮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於未形”則正是“化”字潤物細無聲的明證。
最近,上海萬科教育集團趙均寧在國際化教育中提出了“化”的概念,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用于國際化教學中。下面讓我們來一起分享他的觀點。
國際化學校應該具有4個“質量”
第一是高質量,質量要高于普通學校。
第二是新質量,質量要求已經變了,就像我說的是PISA考試,上海兩次第一,這是一個新的質量標高,不敢低于它。
第三是國際質量,我們要借鑒世界上最好的學校、最好的教育。在全球范圍之內,要重新配置我們的教育資源。如果從很狹義的方面來講,能夠讓孩子在合適的時候,到國外去接受一段時間的教育,到一個世界上你鐘情的地方,一個著名的學府,去經歷人生最美妙的一段教育時光,其實是很好的。
第四是中國特色質量,我們要有勇氣,有膽量,有追求,去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質量品牌來。
用“化”使教育變得更好
借鑒庫克在2004年提出的“北京共識”的思路,我們提出了“新共識教育”。在外語教學和國際化教育中,希望能夠在質量上,提到越高越好的程度,達到自己的極限。達成的途徑,簡化為一個字就是化,就是潤物細無聲的化育,還有能夠迎接未來不確定的變化。所以簡單用一個“化”字,使之變化,促使其變化,化得更好,化得更美,化得質量更佳。
國際化學校應該培養“三格人才”
在具體的教學里,我更看重學生的形象,我們要培養三格的學生形象,一個是健康的體格,第二有獨立的人格。第三要有中庸的性格。把中庸放到性格上,指的是學生要能夠包容、寬容、多元、自信和平和。
趙均寧:
上海萬科教育集團高中總校長,原上外附中副校長。中國教育學會外語教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兼外國語學校工作部部長,上海市教育評估院國際學校評審專家組組長。從教30余年,曾在西雅圖市Garfield High School 任教,在日本等國講學。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