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火了,圍繞它的討論也多了。
根據研究報告,“新工科”人才嚴重短缺,但培養時卻存在一些困境。
河南省高校在“新工科”人才培養方面做得怎么樣?未來又該如何發力?對于廣大高三學子來說,多了解“新工科”,也許就能在報考志愿、職業規劃時獲得不少有價值的參考。
【緊缺】
部分“新工科”人才
三年后缺口達750萬
來自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一份報告顯示,2016年,工科本科在校生538萬人,畢業生123萬人,專業布點17037個,工科在校生約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的1/3。
報告還指出,“我國工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不清晰,對于通識教育與工程教育、實踐教育與實驗教學之間的關系和區別存在模糊認識,工程教育與行業企業實際脫節太大,工科學生存在綜合素質與知識結構方面的缺陷。”
一面是眾多的工科在校生和畢業生,一面卻是巨大的缺口。據媒體報道,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電力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新材料將成為人才缺口最大的幾個專業,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才缺口將會達到750萬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人才缺口將達到950萬人,電力裝備的人才缺口也將達到909萬人。
一名高校負責人表示,多年來我國積累的實踐人才不足、高技能人才缺乏、高校體制等問題,希望這次的“新工科”討論可以帶來更多利好消息。
【行動】
開設“新工科”
河南省高校早早就行動
幾年前,鄭大就在“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傳統專業的培養方向中,增添了“智能制造信息化”、“嵌入式軟件”等“新工科”方向,于2016年成功申報并獲批的“物聯網工程”就是典型的“新工科”專業,并將于2017年首次一本招生。
鄭州大學軟件與應用科技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李宗坤說,“物聯網”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世界信息產業發展的第三次浪潮,如今我們身處物聯網時代,物聯網可以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提供智能服務,“物聯網工程”可以通俗地理解為構建“物聯網”的系統工程,主要包括構建底層的感知系統、中間的通信系統和高層的智能處理系統。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在2011年成立了航空工程學院,該院的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飛行器質量與可靠性等“新工科”專業很受青睞。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航空工程學院院長趙輝說,從往年看,成立早一些的專業,如飛行器動力工程專業、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等,招生分數會高一些。成立相對晚一些的專業,錄取分數相對低一些。
今年鄭州大學“物聯網工程”專業第一年招生,作為新專業,首次計劃招生120人。“‘物聯網工程’作為軟件與應用科技學院重點發展的‘新工科’,專業招生規劃將隨著行業發展及人才需求每年逐步擴增。”李宗坤表示。
【認可】
缺口大、高薪、搶手
已經招生的飛行器質量與可靠性專業,第一屆學生還沒有畢業,但趙輝說,從其他專業看,學生整體的就業形勢還是比較好的,因為就業的學生里面相當一部分都到航空公司去了。
相對來說,航空公司對這一塊人才需求量比較大,有機場的城市都是發展比較好的,每年的學生都會到深圳、廣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去工作和就業。
“民航業的收入相對來說還是比其他行業要高很多,比如,月工資一兩萬元人民幣都是很常見的。”
這些年咱們國家,民航業經歷了一個飛速的發展,像波音、空客,紛紛在國內建工廠,中國市場對飛機的需求量很大,相應的工作技術人員也都需要按照比例來配置。
“就業情況和薪資情況都非常好。”趙輝說。
【困境】
師資力量不足
社會認知度還不高
“新工科”為何不大面積推廣?
李宗坤表示,推廣“新工科”首先面臨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在開設“物聯網專業”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學院組建了“物聯網工程”教研室,專門制訂了詳細的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實驗室建設方案,并請省內外行業專家對方案進行多次論證,為人才培養提供保障。
趙輝則認為“新工科”還面臨著不被家長了解和接受的困局。比如,一些名牌老專業,有多屆畢業生了,培養人才的效果家長都有目共睹,家長對這些專業的認可度非常高。而成立相對晚一些的專業,比如飛行器質量與可靠性專業,2015年開始招生,還沒有畢業生,家長對此專業還不太信任,也可以理解。
【觀點】
培養“新工科”人才
以市場為導向重在應用
劉軍是鄭州科技學院機械學院院長,作為一所民辦高校,在專業設置、人才培養上有自己的優勢。
“我們學校的一個特色就是學生在實驗室吃住研究項目。”他說,學校有139個實驗室,雖然學校也有規定晚上不能外出,但會給需要的學生開綠燈,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做實驗,甚至吃住在里邊,包括假期。
在他看來,“新工科”不能與傳統工科分開,只要適應現階段社會新需求,技術進步,都與“新工科”理念相符。
他以自己學校開設機器人專業為例,培養“新工科”人才首先要以市場為導向,注重學生技術能力的培養。當學校發現機器人人才需求量大且發展迅速時,就迅速在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上做調整,開設機器人等相關課程。
其次,要提前做好教材、師資準備。開設機器人課程提上日程之后,老教師帶新教師組隊設計制造機器人,并在設計制造過程中,鼓勵老師自己出書,形成學校自己的課程教材。
最后,在老師實際制造成功機器人后,鼓勵學生現場實習制作機器人,在老師完全掌握相關技能后,開設機器人課程。同時,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隨時可以去實驗室實地操作,理論加實踐,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