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的2017年度部門預算相繼出爐,其中清華大學的預算體量最巨,以收支總額約233億元高居第一,與最低的中央美術學院相比相差229億。
清華大學是此次預算中唯一超出200億的學校,而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則分別以193億元、150億元和140億左右的預算收支總額緊追其后。
預算表現中,三所藝術類院校中央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以預算總額約4億、4.6億和7.6億位于榜單末尾。
“大學間的收入差別,和學校的辦學規模、學科結構和科研水平有關。”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魏建國此前在接受財新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高校在發展目標和功能定位上不一樣,不能進行簡單對比。
高校“貧富差”因何造成?
財新記者梳理發現,75所高校預算排名前十的高校多數為以理工特色見長的綜合性大學。相較而言,專業類別高校的“錢袋”則顯得緊張。例如,上海外國語大學和中國政法大學只有10億左右的預算,而中央財經大學、中國藥科大學的預算不到20億。
此前,全國政協委員、南京中醫藥大學校長胡剛在接受財新記者采訪時就表示,按照綜合性大學(的標準)作為中國高校的評審依據,會讓“特色學校、學科吃虧”。
此外,高校財力也呈現地域差異。如廣東地區的中山大學在2017年收支總預算約116億,而中西部高校相較而言則遜色不少,大多預算總額在20至30億間。例如中部地區的合肥工業大學為近30億,而西部地區的蘭州大學、陜西師范大學則分別為約31億和25億。
各高校在“一般公共預算撥款”(中央財政撥款數目)中所受眷顧明顯不同,這也進一步造成了高校間的“貧富差”。
其中,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在2017年的中央財政撥款上遙遙領先,分別約為50億和49億。而浙大、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和中山大學也分別獲得近33億、31億、27億和23億的財政預算撥款。大多數的高校在“一般公共預算撥款”上大致是10至20億的預算,例如南開大學約為18億。
“雙一流”建設增加名校財政撥款
財新記者梳理發現,有多所高校因為“雙一流”建設而導致財政撥款預算支出增加。
中山大學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預算數比上年增加約4.4億,其中高等教育支出占比約93%,比去年增加約4.8億。中山大學在公開預算報告中指出,增加原因主要是“統籌支持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專項預算增加”。
中國人民大學2017年財政撥款支出預算數近19億,其中高等教育支出在財政撥款預算支出中約占比85%,比去年增加近5.5億。對于增加的近4.8億“項目支出”,該校解釋為“2017年初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學科)和特色發展引導專項經費及中央高校管理績效改革撥款預算數”下達。
類似原因的還有中國政法大學。該校由于“2017年年初預算中的中央高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學科)和特色發展引導專項資金以及中央高校管理改革等績效撥款”在2016年以年中追加的形式下達,因此造成教育部批復高等教育公共預算的支出增加了近0.35億元。
根據國務院的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中央高校的“雙一流”建設將由中央財政納入中央高校預算撥款制度中統籌考慮,地方高校所需資金則由地方財政統籌安排。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