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切感受到了總書記對青年人的關愛與期待,這將成為未來激勵我不斷努力前進的力量源泉!”在5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政法大學的座談會上,作為大學生代表發言的潘輝,從總書記的重要講話中,深切感受到了莫大的精神鼓舞。
青年強則國強,法治興則國興。5月4日,記者深度對話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青年教師霍政欣和民商經濟法學院2013級本科生潘輝,請他們分享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所感受到的殷殷期待,并與我們一同探討如何培養高素質法治人才。
記者:“中國的未來屬于青年,中華民族的未來也屬于青年。”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讓廣大青年備受鼓舞。相信在現場聆聽講話的你們,也一定有更生動、更深刻的體會與大家分享。
霍政欣:昨天上午的座談會意義重大而深遠,會場氣氛十分輕松。習近平總書記坐定后,直接講話,還“客串”了主持人的角色。作為一名法學工作者我深切感受到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堅定決心,深受鼓舞,倍感振奮。
潘輝:“要正確對待一時的成敗得失,處優而不養尊,受挫而不短志。”在現場聆聽總書記的講話,這一句讓我深受觸動。我們這代青年人生活在一個物質條件極大豐富的年代,我們的身體不缺鈣,但是我們的精神卻須補鈣,急需磨礪自身的意志品質,來應對未來人生道路中的種種困難。
我們有感于總書記的諄諄教誨,認識到“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過程,正是我們這一代青年人逐漸步入社會并成長為社會發展中堅力量的過程。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改革已經進入到深水區,我們這一代青年人所肩負的歷史責任也十分重大。這就要求我們要有遠大的理想情懷、明確的奮斗目標、強烈的歷史使命感。
記者:全面依法治國離不開一支高素質的法治工作隊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校作為法治人才培養的第一陣地,要深入研究和解決好為誰教、教什么、教給誰、怎樣教的問題。我們要如何挖掘自身的“底氣”和“自信”?
霍政欣:總書記指出,“對世界上的優秀法治文明成果,要積極吸收借鑒,也要加以甄別,有選擇地吸收和轉化,不能囫圇吞棗、照搬照抄。”總書記的這一論述指明了當代中國法學工作者應承擔的歷史職責。
我們應當按照總書記的要求,有信念、有底氣、有擔當、有作為,既要引導學生培養學生對社會主義法治的信仰;也要立足中國、挖掘歷史,關懷世界,注重學術研究的繼承性、民族性、原創性、系統性與專業性,盡快培育出具有中國特色與國際視野的法學學科體系,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提供理論支撐。
潘輝:青年人要想有所作為,就要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艱苦的地方去建功立業。我幾次參加學校歡送到西部地區工作的同學的活動,他們是我們的榜樣,是青年人擔當精神的最好寫照。
記者: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打破高校和社會之間的體制壁壘,加強法學教育、法學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實際工作者之間的交流。那么,我們應當如何處理好學習和實踐的關系呢?
潘輝: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當代大學生既要讀好有字之書,也要讀好無字之書。這樣我們不僅能感受到真實復雜的國情和人民的切實法律需求,也能感受到法治中國的建設需要我們每一個青年將自己的法治夢想落實為踏踏實實的法治踐行!
霍政欣:未來法學教育應從制度設計上進行完善,打破現有體制壁壘,選聘經驗豐富的優秀司法實務工作者到高校參與法治人才的培養。同時,高校應與實務緊密合作,建立法學師資的“旋轉門”機制。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法學教育要堅持立德樹人,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法學知識水平,而且要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作為法學專業的師生,應該如何提高自身素質,肩負起歷史的重任?
潘輝:我們要有家國意識和人民情懷,不能僅僅關注私人生活領域中道德素養的培育,還要將自身的發展融入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事業中,扎根于人民之中,要培育起為祖國奮斗、為人民奉獻的思想道德素養。
霍政欣:總書記多次提及,“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歷史際遇。”我想,當代中國青年的歷史責任就是要通過一代人的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作為法學專業的青年人,就要通過自身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總書記指出“廣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塊玉”。所以,不僅青年學生要常用真善美來雕琢自己,作為老師,我們也有義務雕琢美玉,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與歷史責任感,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培育德才兼備、信仰堅定的高素質法治人才。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