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類招生?
近幾年來,“按類招生、按類培養”的培養模式備受考生的關注,但是不少考生和家長對該種培養模式并不是很了解,什么是大類招生?
簡單地說,大類招生即是在高校公布的招生計劃中,大多以“類”為命名方式的那種,比如經濟學類、機械類、中國語言文學類、計算機類等。但并不是所有按照大類培養的都以“類”來命名,有些以XX學院、XX班進行招生的,往往采取的也是大類培養的模式。比如廈門大學的人文科學試驗班,包含了中國語言文學類、歷史學類、哲學和人類學4個專業(類)。
這種按照學科大類招生和培養學生的辦法,打破了按專業招生的傳統模式,不少高校紛紛采取或正在采取此種模式進行人才培養的探索和實踐。
2017高招,清華大學將在全國范圍內打破以往按傳統專業和院系招生的格局,將所有本科招生專業調整為16個大類,按照大類對本科生進行招收和培養。
與按“專業招生”有什么區別?
隨著社會對基礎堅實、知識廣博、適應性強的“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多,高校逐漸開始采取按大類招生,讓學生入學后接收“寬口徑、厚基礎”的培養。大類招生不僅是教育思想觀念轉變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思潮的大勢所趨。
高校招生計劃數不再按專業劃分,而是按當年計劃招生的專業類(考慮院系間的專業布局,該專業類所包含專業一般具有學科相近性)劃分,考生在填報志愿時只需填報相應的大類專業,不需要選擇確定自己就讀的具體專業。
在培養期間,同一專業類招生錄取的考生第一第二學年在同一個教學平臺上進行本專業類的通識課程學習。兩年后,學生會結合個人的愛好、特長,考慮自身的條件、學校教學資源情況及就業狀況,積極接受導師的指導,再根據學生志愿和學校有關規定,由學生選擇專業或專業方向而進入相應的專業學習。
與專業招生相比,按類招生的專業類名稱沒有專業名稱劃分得詳細,一般是某一學科領域內的一級學科(群)或者二級學科(群)。
比如中國地質大學(武漢)2007年實施的按類招生計劃中就將48個本科專業劃分為13個學科大類,對于不能劃入以上13類的專業,學校仍然采取按專業進行招生。
不同的高校在按類招生的過程中結合本校的教學資源、學科建設、專業布局、院系建制、教學管理、學生管理、畢業派遣等問題制定相應的培養模式,彼此之間也不盡相同。
”大類招生“趨勢下的報考指南
大類與按專業招生,沒有優劣之分。
按大類招生是一種新的人才培養模式,且為不了解大學專業設置的高考考生及其家長提供了一個先了解后選擇的機會,從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盲目選擇專業又“一選定終生”的矛盾。
但是對于考生來說,按專業招生也有其優越性。從一開始進入大學便確定專業,學校能夠有更多的時間為學生制定更加詳盡的培養計劃,更能夠對進入該專業的學生從大一開始進行專業素養的培育,接觸專業知識、專業實踐,甚至跟隨導師進行科研方面的學習。
按類招生和按專業招生各有其優勢,需要結合考生自身的情況才能評價其適應性,所以考生要根據自己的發展方向慎重選擇。
大類名稱相同,包含專業不同。
即使在招生計劃中采用相同的大類名稱招生,但其中包含的專業、具體的專業分流方式因高校不同,也存在較大的差異。
比如上海交通大學的經濟學類,包含了國際經濟與貿易、金融學、經濟學三個專業;南京大學的經濟學類,則包含的是經濟學、金融學、國際經濟與貿易、保險學、金融工程和財政學六個專業;武漢大學的經濟學類,包含的是國際經濟與貿易、財政學、金融學和保險學四個專業。
二次分流,不僅以個人意愿為準。
由于大類招生是將幾個專業合并在一起招生,進校后經過一段時間的通識教育后,學生會再次面臨專業選擇。許多考生想當然地認為再次選擇時會以個人意愿為準,但實際上二次分流并非如此簡單。因為大類所包含的專業之間也有“冷”“熱”之分,為了避免學生扎堆某個專業而導致不均衡,高校的分流方式一般都是結合多種因素考慮的。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