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近年來首次降至4%以下
就業指標中的“冷”與“暖”
核心提示
■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795萬人,就業壓力有增無減
■隨著出口訂單增長,一季度制造業就業崗位需求增加顯著
■大城市三甲醫院就業競爭激烈,基層醫院卻難招到大學畢業生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4月25日公布了一季度就業情況。從就業指標看,一季度就業工作溫暖開局,延續了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態勢,近幾年來城鎮登記失業率首次降到4%以下。
4月19日,國務院印發《關于做好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就業創業工作的意見》(簡稱《意見》),提出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支持新就業形態發展,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創業以及強化教育培訓和就業創業服務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
經濟持續發展是穩定和擴大就業的重要基礎,新經濟、新業態正為就業提供助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總量壓力仍然較大,結構性就業矛盾更加突出,這就要求就業優先戰略在創造良好就業環境、提高就業質量、增強勞動者就業能力、保障勞動者權益等方面有更大作為。
1、亮點:制造業崗位需求提速
【數據】
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市場招聘人數同比增長了7.8%,求職人數同比增長了2.1%,外來務工的人數為27.9萬人,同比略減了2.1%。同時,就地就近的就業持續增長,本地非農就業的人數為6萬人,同比增長了7.1%。這幾組數據與宏觀經濟數據透露出來的信息比較一致。我國的GDP增速從去年前三季度的3個6.7%,到第四季度的6.8%,再到今年一季度的6.9%,畫出了一條平穩的上揚曲線,大大促進了就業的增長。
“經濟回暖,我國就業的基本面是穩定向好的。”人社部勞科所所長鄭東亮表示。
人社部數據顯示,一季度用人需求占比最大的是制造業,達到35.2%,制造業用人需求也同比增加9.3%,這是2015年以來制造業用人需求的首次季度同比正增長。
東莞一家服裝公司最近在加班加點生產。公司負責人說:“今年訂單增加了20%。”受今年出口和國內訂單增加的影響,一季度制造業就業崗位需求增加顯著。
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監測中心此前公布的數字也顯示,一季度崗位空缺與求職人數的比率約為1.13,比去年同期上升0.06,與上季度持平,市場需求略大于供給。
據了解,從去年四季度開始,制造業用人需求就在增加,目前國家大力推動企業降成本工作,制造業發展形勢開始好轉。
“在經濟轉好后,很多冷門的制造業也活了。”北京大學中國職業研究所所長陳宇提及共享單車這個案例時說。
“穩住就業基本盤,拓展就業新空間。”中國勞動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劉燕斌指出,近年來,新興業態搶抓“互聯網+”機遇,促進相關產業發展與社會分工的細化,成為驅動就業創業的強勁引擎。
“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過程中,新舊動能的接續與新舊業態的更替必然伴隨著勞動力需求結構的改變。因此,無論增強經濟發展創造就業崗位能力,還是增強創業帶動就業能力,或是強化勞動者素質提升能力,新一輪就業政策順應并服務于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這個主線,以求人力資源供求更加匹配,最終實現人盡其才。”劉燕斌說。
鄭東亮指出,要穩定就業基本盤,除了通過經濟增長拉動就業外,新一輪就業政策還增加了若干防范規模失業風險的措施。要求制定財稅、金融、產業、貿易、投資等重大政策時,要綜合評價對就業崗位、就業環境、失業風險等帶來的影響,這是政策的就業風險評估。此外,提高穩崗補貼的標準,讓企業通過內部挖潛增加就業崗位,這實際上是在企業層面降低勞動者的失業風險。
2、難點:基層就業需要公平上升通道
【形勢】
臨近畢業季,各大高校2017屆畢業生就業招聘活動火熱。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達795萬人,占據新成長勞動力人數一半還多,就業壓力有增無減。
盡管各地開展了綜合措施幫扶就業,但由于大學生總量依然維持在高位狀態,同時結構性矛盾突出,適合畢業生的崗位依然相對不足,尤其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畢業生普遍認為就業競爭激烈,一崗難求,壓力較大。
另一方面,盡管鼓勵大學生到基層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就業的政策頻出,但現實中,大學生到基層就業的意愿并不強烈。
以醫學專業畢業生為例,每年醫學專業畢業生人數大幅增長,就業壓力也在不斷加大。
一方面,城市醫療人才需求呈現出飽和狀態,很多“三甲”醫院招聘的學歷起點多是碩士研究生,這讓很多本科生望而卻步。另一方面,基層醫療機構嚴重缺人,但由于工資待遇、工作環境等諸多原因,很多畢業生不愿去。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李玲2012年曾在相關研究報告中指出:“國家每年培養約60萬名醫學生,只有約10萬人能穿上‘白大褂’。”在部分鄉鎮地區,人才出現了斷檔,鄉鎮醫院目前基本上由40歲以上的醫生撐著,25歲至35歲的年輕醫生比例極小。“對現在的醫學生來說,好的工作環境、和諧的醫患關系,是就業時都要考慮的條件,有時候,我們把這看得和待遇好壞一樣重要。”一位北京協和醫學院的碩士畢業生說。
在中國人才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吳江看來,大學生不愿去基層就業的原因很多,包括主客觀兩個方面。主觀方面的主要表現是價值觀存有偏差、服務基層意識薄弱,認為在基層工作不體面,沒前途。客觀方面主要包括基層工資待遇低,經濟壓力大;硬件設施落后;用人單位管理不夠規范,公平用人機制尚未建立;基層平臺較低,發展空間有限等。
即便是在愿意到基層就業的大學生中間,也存在著“下得去”以后“流不動”“出不來”的擔心。
“政府在引導大學生‘下得去’前,要對基層真實需求情況進行調研。此外,希望接納大學生的基層用人單位也應對自身情況進行思考:是否需要大學生,需要什么樣的大學生,能夠向大學生提供什么。”吳江說。
與此同時,基層用人單位應該在認真落實鼓勵大學生在基層工作的各項優惠政策的同時,更加重視大學生長遠職業發展,通過技能培訓、提高待遇等方式讓表現優秀的大學生得到實惠,讓他們看到一個現實且公平的上升通道。
此外,政府還應該在給予用人單位足夠自主權的同時,加大監管力度,努力營造公平有序的用人環境,同時加強并優化公共服務供給。通過就業信息提供、創業資金支持等手段,暢通人才雙向流動通道,讓大學生“流得動”“出得來”。
3、重點:確保好政策精準落地
【問題】
近兩年來,在國家雙創政策推動下,大學生創業熱情空前高漲。記者從北大、人大等高校了解到,學校就業指導中心近兩年來接待了大量咨詢創業的大學生,有的學校創業學生人數增加了50%以上。但同時,受到諸多因素影響,他們在創業中也遭遇種種難題和“壁壘”,失敗率較高。
廣西丘比特之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莫祖鋒說:“創業之初通過學校,知道有‘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但并沒有深入去了解。進入社會后才發現,了解這些政策的途徑很少。”雖然大多數城市會在國家發布的創業政策的基礎上,擬定本地細則并公布在其官方網站上,但現實中創業者很少有時間和精力,去緊盯查詢政策的最新變化。咨詢渠道的單一,讓創業者無法快速獲知優惠政策的細節。
記者走訪多家銀行發現,“大學生創業貸款”的相關項目依然稀少。此類“尷尬”的情況,其實還是緣于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貸款的高風險。剛出大學的他們缺少社會工作經驗,不具備還款能力,以及沒有有效的資產作抵押或質押。即使創業者有好的項目,銀行也一般不會輕易貸款。
針對大學畢業生沒有相應的財產抵押,很難獲得創業貸款等支持,此次《意見》提出,加大支持創業力度,對首次創辦小微企業或從事個體經營并正常經營1年以上的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人員,鼓勵地方開展一次性創業補貼試點工作;有條件的地區可通過財政出資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設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基金,為高校畢業生創業提供股權投資、融資擔保等服務。
然而,許多大學生創業者卻覺得這些政策沒有什么用。“做生意靠的是商機和激情,而申請創業資金,不僅手續復雜,而且還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到最后也不一定能辦成。”來自桂林的創業者劉濟淼說道。
“雖然大學生優惠政策,給了剛起步的創業者機會,但我們更期待政策上,能夠踏實地提供有效指導與培訓,簡化繁雜的手續。”在莫祖鋒看來,創業者需要更多更貼近他們的政策扶持。
“這也是下一階段就業創業工作亟須改進的地方:必須通過更精準的宣傳手段,確保畢業生對就業政策應知盡知;要完善政策操作辦法,簡化政策審批、辦理流程和政策憑證,推行一站式辦理、網上辦理等服務,為畢業生和用人單位享受政策提供便利。”鄭東亮說。
(記者 邱玥)
【鏈接】
六組數據透露就業新趨勢
1.13:根據人社部對100個城市人力資源市場供求數據的分析,今年一季度市場招聘人數同比增長了7.8%,求職人數同比增長了2.1%,求人倍率(崗位數與求職人數的比)是1.13,求人倍率同比上升了0.06。
7.1%:人社部對500個村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監測顯示,截至一季度末,在外務工的人數為27.9萬人,同比略減了2.1%,但就地就近的就業持續增長,一季度末,本地非農就業的人數為6萬人,同比增長了7.1%。
82.23%:截至2016年底,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265.11萬人,其中2016年回國43.25萬人;出國留學完成學業后選擇回國發展的留學人員比例由2012年的72.38%增長到2016年的82.23%。
65%:近年來,畢業生在經濟發達地區就業比例有所下降,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就業比例明顯上升。從畢業生就業地分布的整體情況來看,畢業生的就業地以泛長江三角洲區域、泛渤海灣區域、泛珠江三角洲區域為主,合計超過65%;其次是西南區域和中原區域,都略高于10%;再次是陜甘寧青區域和東北區域,都在5%左右。
5.9萬:北京市2017年上半年企業單位預計凈增用人崗位約5.9萬個,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高精尖”行業凈增崗位占比超四成;預計北京市企業單位2017年上半年的用人需求缺口約為8000人,同比、環比均有所收窄,供求總量矛盾有所緩解,其中第三產業缺口最大,約占缺口總量的79%。
8.8: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發布的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上海市民整體創業活動率為11.9%,較2015年提高了0.4個百分點,16至35周歲青年的創業活動率為12.4%,每8名青年中就有1名是創業者,每名創業者平均可以創造8.8個就業機會。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