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社會發展、實踐深化和歷史前進提出的必然要求。但目前,仍有一些人不愿主動思考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也不理解為什么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需要創新。
開啟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創新之路,究竟是憑空妄想,還是當下正途?究竟是前途渺茫,還是大有可為?這顯然是我們中國學者無法回避的重大命題。
學科發展表露三個不良傾向
應該說,探究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與發展,需要從縱橫兩個角度進行解構和觀察。縱向上看,它既不同于無根的漫談,又區別于無端的遐想,而總是在一定的學術傳統內以既成的學術成果為出發點。同時,它必須具有超越性、探索性和開拓性,增加或提供以往學術研究所不足或所缺乏的東西,從而構成未來研究的新起點。從橫向上看,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論和思潮在碰撞中爭鳴交鋒、融合發展,不僅成為現當代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一種主流形態,而且構成了各種哲學社會科學演化的內在規律。
由此可以說,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具有三重品格:既有主體性和繼承性,又有批判性和超越性,還有開放性和綜合性。三種品格構成了哲學社會科學的演化本質。如果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做一個當代鏡像,那么目前各個學科均不同程度表現出主體意識薄弱、批判精神缺失和開放中缺乏綜合的不良傾向。
一是主體意識淡化。一個半世紀以來的西學東漸,使西方傳統逐漸成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主流,國學傳統則在過度的自我否定和盲目的自我舍棄中逐漸式微乃至沉寂,進而使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一定程度上陷入無根源、無主見、無傳承的“三無”困境。
二是批判精神缺失,甚至認為現代化就是西化。哲學社會科學具有較強的復雜性和難以驗證性,不同的時空背景和社會實踐具有差異化的理論投射。但現實中,一些研究者把西學看成一般性的“金科玉律”,不僅使人因此而缺乏批判精神,而且讓一些治學者因迷信西學而失去創新意識;不僅促成刻舟求劍的實踐錯誤,而且還扼殺了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生命力。
三是開放中缺乏綜合。與其說這是第三個特點,倒不如說是前兩個特點的必然結果。19世紀中期以來,中國的學者被迫或主動地開眼看世界,這啟動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開放式發展的進程。但缺乏本位意識的觸碰,無法推動借鑒基礎上的綜合創新。由此,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只能是“輸血”式地拿來一點算一點,缺乏“造血”功能。
對自有傳統的再認識再回歸
這三類問題或者說典型特征,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必經階段還是終極宿命?如果只是必經階段,那下一個階段是什么?具體而言,當前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所面臨的困境并非是終極性的。今天,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在反思中前進,通過對自有傳統的再認識、再發現和再回歸,又重新回歸到新一輪的螺旋式發展的起點。下一個階段只能是在發掘固有傳統的基礎上,對西學東漸進行反思、批判和超越的綜合創新。
第一,創新是增強主體性的內在要求。從歷史演變的角度來看,主體性的產生源于自主創新,主體性的保護和增強也依靠自主創新的持續與加快。一個缺乏創新的理論體系或文明傳統,必然會逐漸走向消亡。
第二,創新要強調批判與超越。這不僅是源于哲學社會科學的歷史性和邏輯性,更因為它的復雜性和不可檢驗性。事實上,這種復雜性和不可檢驗性,或者說不確定性,正是造就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壯大的深厚土壤。不確定條件下的真理具有相對性,所以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永遠不能停下腳步;每一次批判都是對現有理論的適應性調整,每一次超越都是對客觀真理的無限逼近。古往今來,在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正是一代代具有創新精神的研究者懷著追求真理、超越前人的夢想,在一次次突破舊桎梏、開辟新天地中掀起波瀾,推動著人類智慧的勇往直前。
第三,創新是開放性和綜合性的必然結果。20世紀后期以來,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在信息革命和全球化浪潮中主動走向世界。這種開放為古老的中國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帶來了嶄新的多元文化體驗以及一定的危機壓迫意識。一方面,傳統漢學、傳統西學、“東方西學”和“西方漢學”等哲學社會科學復合混存,各式各樣的交叉傳統帶給我們的不單是興奮和啟發,有時候還有一種狹路相逢的精神體驗。在學術之路上,也真正出現了一系列我們必須有效解決的學術問題。另一方面,雖然歷史上經歷過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沖突,但從未像今天這樣全面、激烈和復雜。由此,探索文化整合的新方法、構建兼容并蓄的哲學社會科學新的理論形態和理論體系勢在必行。自主創新顯得更加迫切、更加重要。
總之,承認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三重品格,就應該直面危機與困境。我們要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基礎上,大力加強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自主創新,面向世界塑造中國價值、提供中國智慧、發出中國聲音。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