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6日,英國《衛報》刊登一篇文章,報道稱,2017年2月20日,北京大學匯豐商學院與英國開放大學正式簽約,購買其位于牛津市的校舍,著手創辦北大匯豐商學院牛津校區。匯豐商學院開辦牛津校區的消息備受矚目,英國廣播公司(BBC)和《衛報》《泰晤士報》等英國主流媒體均予以報道。新聞一出,引爆中國教育界。
當今世界,國際化已經成為教育發展的一種全球性趨勢。我國近些年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領域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在U.S News,QS和THE等知名世界大學排行榜中,中國高校身影頻現,且排名逐年上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國內名校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百強名校。走出國門,在高校國際化方面邁上新的臺階,是各中國高校的發展目標之一。
是國內大學首次在歐獨立辦學
與以往國內高校與外國高校合作辦學有著本質意義上的差別,北大匯豐商學院牛津校區是完全意義上的獨立辦學。這是中國的大學第一次在歐洲獨立建設,自主管理的實體辦學機構。
《留學》記者了解到,北大匯豐商學院牛津校區位于英國牛津市西南的博士高地,距牛津市約15分鐘車程。原為始建于1880年的一座占地約6萬多平米的英式莊園。根據規劃,北大牛津校區將主要招收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學生,第一年在牛津校區學習,第二年到深圳主校區學習。學生修讀北京大學的金融學、管理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專業課程重點關注中國經濟金融市場與中國企業管理特色。各專業學制兩年,通過在兩國的學習,所有學生不但掌握了專業理論基礎知識,而且可以近距離的觀察中國的改革發展和實踐。與此同時,校區還將招收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企業家,開設短期高層培訓課程,了解中國的經濟現狀和特點。
此外,北大匯豐商學院深圳主校區的中國學生也可以去牛津校區選修課程,一些中國企業家的短期培訓課程也將在牛津校區進行。這樣,中國學生和企業家的知識結構更具多元文化背景,更具國際發展的能力。
《留學》記者獲悉,根據計劃,北京大學牛津校區的招聘和招生工作將在2017年6月全面展開,2018年,北大120周年校慶時,牛津校區將正式開學。與此同時,北京大學將成立北京大學牛津中心和深圳市牛津創新中心。三個機構共同搭建國際化的產學研結合的創新平臺,促進中英、中歐的經濟金融和科技合作。
同濟大學已先行
短學期校區落地意大利
北京大學創建牛津校區可謂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但在歐洲創辦分校的領頭羊卻并不是北京大學。在此之前,同濟大學已有開先河之舉。
《留學》記者查閱公開報道獲悉,2014年3月31日,同濟大學與佛羅倫薩市政府、托斯卡納大區政府及意大利環境部四方協商,在意大利佛羅倫薩設立了海外分校,成為中國大學在意大利落戶的第一個海外校區。但與北大匯豐商學院不同,同濟大學佛羅倫薩海外校區目前以暑期課程、短學期、短期培訓為主,尚未開設海外學期、海外學年等學制。
同濟大學佛羅倫薩海外校區以開展海外學習、師資進修、高端人才培訓、文化和學術等交流方式,起到學生培養、教師交流和學科建設的作用。該校區目前作為同濟大學在佛羅倫薩的官方代表處,協調促進與意大利大學、機構及設計創意類企業的合作。
與北京大學發展商學院不同,作為中國建筑專業排名數一數二的學校,同濟大學著力發展其優勢專業,展示中國藝術設計和建筑學科水平成就。海外校區的建設目的是發展和擴大中國與歐洲大學、政府、文化組織和歐洲工業的合作,增加中國大學生在海外學習的機會。
《留學》記者了解到,同濟大學每年選拔人文、藝術和設計類專業的在校學生赴同濟大學意大利佛羅倫薩海外校區進行學習,時間通常為一個學期,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學生可以浸潤全球頂尖藝術創作氛圍,從而在短時間內獲得能力的有效提升。
佛羅倫薩校區的學習方式有工作室、參觀體驗、實習和研討等多種形式,全部課程以英語進行授課,部分課程于前兩個月配有中文隨堂翻譯。人文及設計類課程主要由佛羅倫薩大學及時尚設計院校Polimoda學院承擔,美術類課程則主要由佛羅倫薩大學及佛羅倫薩美術學院承擔。學生在意大利完成課程返回原校后,將獲得海外合作院校所提供的結業證明,海外所修學分將轉回原校學分系統。
蘇州大學走進老撾
成為國外辦學第一校
在經濟、教育處于世界超前地位的歐洲開辦分校,體現了北京大學對于自身教育實力的自信。開辦分校是中國大學展示國際形象,提高辦學質量,接軌世界教育的一小步,同時也是中國輸出教育和文化軟實力的一大步,是中國高等教育崛起的象征。大眾普遍以為走出國門辦學的先行者是北、清、復、交這四所國內一流大學,然而現實并非如此。《留學》記者了解到,第一個“吃螃蟹”的高校,乃是蘇州大學。
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7月,經老、中兩國政府批準,蘇州大學與老撾中資企業合作,在老撾首都萬象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撾蘇州大學。老撾蘇州大學是中國政府批準設立的第一所境外大學,也是老撾政府批準設立的第一所外資大學。
學校的建立邁出了中國高等教育“走出去”的第一步,實現了中國高等教育從“引進”向“輸出”的戰略轉型。學校結合老撾高等教育整體規模較小,水平較低,缺乏研究生教育,無法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的狀況,設置了中國語言、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國際金融、國際經濟與貿易四個專業,承擔著大學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經過多年發展,老撾蘇州大學因為其獨具針對性的教育,從最初的鮮為人知,到如今在萬象市家喻戶曉。
“老撾教育部規定,所有本科生必須完成通識教育課程,因此所有專業都要學習通識教育課程,這部分課程采用老撾語授課。其他基礎及專業課程將基本采用中文教學,個別情況配以英文。老撾蘇州大學采取‘1+3’的培養模式,即第一學年在老撾學習本國通識課程和漢語,聘請老撾本土高學歷師資和中國蘇州大學的教師共同承擔教學任務,從第二學年開始,到中國蘇州大學進行專業學習。”大學常務副校長汪解先曾表示:“目前,位于萬象新城占地75畝的第一期校園正在加緊建設中,最終校園總面積將達350畝,預計今后的在校生規模達1000名。新校區建成后,學生將逐步過渡到‘2+2’的培養模式,并將努力實現教師的本土化,經過10—20年建設,最終實現5000名在校生的目標。”
《留學》記者了解到,符合規定的畢業生可獲得老撾教育部核準的畢業證書和學士學位證書,老撾籍學生到中國學習時間滿兩年及以上并且成績合格者,可以同時獲得蘇州大學的留學生文憑。
廈門大學開辦馬來西亞分校
我國高校在東南亞又有一基地
除老撾以外,與中國有著密切合作關系的馬來西亞也是中國高校的另一瞄準地。早在2012年2月28日,廈門大學就正式宣布到馬來西亞設分校,2015年秋首批招生203人。
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位于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西南45公里。分校包括本科生、碩士、博士三個教育層次,分別開設人文學院、醫學院、經濟學院、計算機學院、工學院共五個學院。本科招收漢語言文學、中醫學、國際商務、會計、計算機、軟件工程、電子工程、化學工程、海洋環境等專業,學制3—5年不等。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歸廈門大學所有,由中國教育部直屬。學生學習期滿并達到有關培養要求的,頒發廈門大學相應的畢業證書及學位證書,學位得到中國教育部和馬來西亞教育部的認可。
有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的在校生告訴《留學》記者:“我們學校的生源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中國學生,另一部分是馬來西亞當地學生,根據專業的不同,學習費用從22000—24000林吉特(馬幣)不等。除漢語言文學和中醫學為漢語授課外,其他專業均采用全英語教學。學校不組織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也沒有思想政治公共課,因此如果學生想回國考研會有一定障礙。但是由于馬來西亞是英聯邦成員,所以學校組織并幫助學生學習雅思并參加考試,同時將雅思成績作為學生畢業的必要條件,因此這對有意愿前往其他英語語言國家學習的學生無疑是一個優勢。”
“學校是全英文教學,教育方式偏向于英式教育,經常會有報告、小組討論、小課題等合作完成的作業,教授來自廈門大學或者是本地教授。作為熱帶地區,學校一年有三個學期,兩個長學期,一個短學期。由于環境多元,文化習俗不一樣,所以剛來的學生需要適應一段時間。”在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學習兩年的另一名大學生說道:“馬來西亞是多宗教的國家,但伊斯蘭教為國教,所以在飲食上一定要有心理準備。馬來西亞是靠左行駛,所以最開始乘車也很不習慣。總而言之,剛來的同學要有一定的適應期。”
在海外開設合作學院
中外高校強強聯合
在海外建設分校,難度巨大,撇去政治因素不談,其所需投入的財力物力不可小覷,遠非普通高校所能負荷。因此部分高校退而求其次,與國外大學合作創辦學院或基地。
2015年6月18日,清華大學與美國華盛頓大學于美國西雅圖創辦全球創新學院 (Global Innovation Exchange,GIX)。清華大學校方表示,這是中國高校第一次到美國辦學,也標志著中國高校在美國設立的第一個實體學院和綜合性教育科研平臺正式建立。
《留學》記者獲悉,全球創新學院面向全球招生,招攬全球英才,并從全球范圍招聘世界一流的教授。學分修滿后,全球創新學院同時頒發美國華盛頓大學和中國清華大學的學位證書。全球創新學院于2015年開始招生,華盛頓大學和清華大學分別派出著名教授任教。在未來10年內,全球創新學院將不斷開設新的學位項目和教育項目。
畢業于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并任全球創新學院技術指導的一名博士后老師表示:“全球創新學院的建立是為了培養創新創業人才,這里的創新創業人才是要以技術創新為基礎,實現跨學科、跨文化的深度創新,并與西方環境相融合。學院畢業生未來的發展期望是進行以技術創新為基礎的自主創業,或者進入微軟、亞馬遜、Google、華為等全球知名企業。”這名老師還表示:“學生第一年將在清華大學上課并進行初級項目研究,之后將前往美國西雅圖的貝爾維尤市上課,在美期間,學院采用Design Thinking為基礎的課程體系,針對不同學生團隊的不同需求,引入工業界、學術界的老師進行指導。在全球創新學院有獨立的教學樓,有激光切割機、電路制作焊接實驗室、高精度3D打印機等高精設備供學生使用,設施齊全,是一個很讓人興奮的項目。”
2015年10月21日下午,浙江大學與帝國理工學院校長在帝國理工學院南肯辛頓校區簽署了兩校新的合作意向書,約定在帝國理工西校區(即白城校區)建設浙江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合作基地。該基地將成為兩校全面合作的大平臺。
海外開辦分校成世界趨勢
盡管我國高校紛紛走出國門,但相比其他國家,步子仍落后許多。國內高校在海外開辦分校,中國在國際上仍算是后來者。作為全球教育強國,英國和美國率先開啟了在國外開辦分校的模式。美國著名私立大學卡耐基梅隆大學,除在美國擁有匹茲堡主校區,硅谷分校區之外,在澳大利亞、卡塔爾、非洲盧旺達都設置了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學還在中國與中山大學合作,開辦中山大學—卡內基梅隆大學聯合工程學院。
英美在國外開辦分校的大學為數不少,高等院校前往其他國家開辦分校或合作辦學似乎成為一種新趨勢。根據“無國界高等教育觀察組織”的調查,海外校區共有五種建構模式。
1.完全由學校本部獨立建置
由學校完全自主在海外投資建設經營的高校為數不少,澳大利亞科廷理工大學馬來西亞分校、莫納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英國諾丁漢大學馬來西亞校區、南安普頓馬來西亞校區等都為此類分校。
以英國諾丁漢大學為例,為將大學的學位課程推向國際化,2000年,諾丁漢大學在馬來西亞設立了分校。諾丁漢大學馬來西亞校區是馬來西亞,也是全球第一所英國大學的直屬國際校區。與一般提供“3+0”或者“雙聯”課程的學院不同,馬來西亞分校擁有與英國諾丁漢大學本部相同的課程設置,全面設立與英國諾丁漢大學校區相同的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課程。同時。學生畢業文憑也統一由英國發出,與英國總校無異。
2.海外校區與當地私人企業共同合作設立
此類學校數量相對較少。由于經費問題,部分高校會與當地著名企業合作建立分校,一面減少經費開支,一面為企業輸送人才。學校可以承接企業發展所需解決的技術、創新等難題,為企業提供服務。老撾蘇州大學屬于此類學校。
3.由當地政府負擔全部經費
此類學校由分校所在地的政度負擔全部辦學經費,例如卡塔爾發展的“教育之城”,就是由當地政府支持的“卡達基金會”負責。美國康奈爾大學威爾醫學院、德州農工大學工程學院、卡內基梅隆大學商業管理與信息科學學院以及喬治城大學、弗吉尼亞聯邦大學和西北大學,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等學校都在卡塔爾開辦分校。從大學的校舍、設備到教師的往返機票,一切費用都由卡塔爾基金會承擔,而大學的招生標準、課程設置以及教職員選擇完全自由。
紐約大學和巴黎索邦大學設立了阿布扎比分校,從學校建立之初到后續的辦學資金全部由阿聯酋政府承擔。
4.向私立部門租借
此類大學并不投入資金建設校舍,而是向當地部門租賃。此模式多為過渡模式,大部分學校最終仍會建設自己的校園。如“迪拜國際學術城”即為租借校舍。在迪拜國際學術城開辦的23所大學都向迪拜國際學術城租借校舍,以減少辦學資金。雖然理想很豐滿,但現實的骨感卻讓不少大學的算盤失算。由于招不到足夠的學生,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迪拜校區的本科部開設兩年后關閉,只剩研究生院。加拿大的滑鐵盧大學迪拜校區三年前也因為同樣的原因而關閉。
5.學術合作伙伴關系
即海外校區建在另一所當地大學校園中,利用當地大學的校舍運作,中國的各個海外校區就是如此。
中國中外合作辦學的模式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高校層面的中外聯合辦學。這一類學校根據是否具有法人資格,劃分為具有法人資格的本科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不具有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第二類則是專業層面的中外聯合辦學項目,是國內高校就某些專業與國外高校合作,對學生進行聯合培養,采取的模式有‘2+2’‘3+1’‘4+0’等。例如學生先在國內高校學習兩年的專業課程,再出國繼續接受兩年的培養等。第三類類似于留學預科,主要針對外語基礎不太好的學生,在國內高校進行一年的預科學習,里面包含4—8個學分,然后申請到國外的合作大學就讀。
目前國內高校層面的合作大學共9所,分別是寧波諾丁漢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上海紐約大學、昆山杜克大學、溫州肯恩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其中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于2016年經教育部同意正式設立,由廣東省人民政府依法進行管理。2017年4月,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官網正式上線。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2017年起面向全球招收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博士的招生工作將于2018年啟動。
在韓國石溪大學和韓國政府的努力下,紐約州立大學在2009年建立紐約州立大學韓國分校。2011年,耶魯大學和新加坡國立大學聯合成立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校址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大學城中。
拎客
阿聯酋迪拜國際學術城
英文全稱Dubai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ity;DIAC。阿聯酋迪拜國際學術城成立于2007年,占地1800萬平方英尺,是阿拉伯聯合酋長國(阿聯酋)的教育中心。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學自由區,DIAC匯集了包括澳大利亞、印度、美國、加拿大、英國等9個國家在內的23所學校,分別是阿聯酋美國大學、印度阿米提大學迪拜分校、印度比拉科學技術研究學院迪拜分校、英國赫瑞·瓦特大學迪拜分校、迪拜管理技術學院、印度馬尼帕爾大學迪拜分校、ESMOD國際時裝學院迪拜分校、霍特商學院、阿聯酋MENA管理學院、伊朗伊斯蘭阿薩德大學、迪拜英國大學、澳洲伍倫貢大學迪拜分校、英國米德塞克斯大學、SP Jain全球管理學院、黎巴嫩圣約瑟夫大學法學院、澳大利亞莫道克大學、巴基斯坦佐勒菲卡爾阿里·布托科技學院英國布拉德福德大學、澳洲影視動畫制作SAE學院、密歇根州立大學迪拜校區。
目前有來自近150個不同國家的25000名學生在此學習,已形成相當成熟的教學環境。學術城配備了先進設施,旨在為該地區的發展儲備高端人才。學生有450多種課程選擇,包括本科課程和研究生課程,涵蓋工程、信息技術、傳媒、商業、時裝設計、醫療保健、營銷等眾多領域。DIAC所有學位課程均經迪拜知識和人力發展局(KHDA)審核,采用英語授課,且所獲學歷學位都得到了中國教育部的承認。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