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在“四個自信”中占據基礎地位,它既關涉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又關涉我們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革命文化,更包括我們當下正在建設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我們必須把增強和提升文化自信問題,提高到我們黨治國理政、不斷奪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高度來認識、把握和踐行。本期刊發的三篇文章,圍繞如何增強和提升文化自信所涉及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分析和闡釋。
習近平總書記就增強和提升文化自信及其重大意義問題作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論述。它深刻告訴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必須要有堅定的文化自信來作為精神支撐,而堅定的文化自信又是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現實實踐為動力來推動的。實際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實現中華文化偉大復興的過程。因此,我們必須把增強和提升文化自信問題,提高到我們黨治國理政、不斷奪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高度來認識、把握和踐行。
一
所謂文化,通常是指一個民族的整體生活方式和它的價值系統。而文化自信則是指一個民族基于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積極肯定、自覺珍惜而形成的一種對其堅守、傳承和發揚光大的文化心理和行為取向。文化自信就其內涵而言,包含兩重含義:一是作為一種文化類型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質;二是作為這種文化類型的文化主體的文化性格。這就是說,文化自信是一種文化類型的精神特質和文化主體的自我擔當的有機統一,它既關涉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又關涉我們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革命文化,更包括我們當下正在建設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當然,作為統一的中華文化,它是一個有機整體,是同一種文化類型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合規律性發展的文化之鏈,但是它又存在著傳統與現代,歷史與當下,客體與主體的不同方面、不同內容和不同性質的區分。因此,我們要增強和提升文化自信就必須對這一概念有一個清晰明確的整體把握和理性對待。否則,就可能在所謂文化自信、繁榮文化的旗號下造成混亂。這種情況不是沒有的,例如,現在的一些以宣傳傳統文化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一描寫歷史上某些著名的君主,他們似乎就成了充滿人情味、憂國憂民的典范,是現代人應該無條件效法的。一些研究某個朝代歷史的著作,則把這個朝代說得社會如何寬松、自由、高雅以至盡善盡美,作者甚至抱怨自己生不逢時、沒有生活在那個朝代。這就完全違背了我們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深入研究新時期人民群眾文化需求特點,發展先進文化,創新傳統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導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的告誡。
那么,在對待繼承和弘揚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同繁榮發展我們的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這兩者的關系上,如何能夠真正地做到增強和提升文化自信呢?正確的態度應該是:一方面我們要認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是發展和繁榮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堅實根基;另一方面又必須以建設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特別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實現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統一。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和推動我國人民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發展和繁榮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真正民族的、大眾的、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社會主義新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提供文化支持和價值動力。
二
為了增強和提升文化自信,努力增強和提升對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仍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這應當成為我們當前的著眼點和著力點之一,因為一個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乃是這個民族在社會實踐中通過世代相傳而構筑起來的共同的精神家園。它是一個民族的文明得以傳承和發展的文化基因,也是這個民族的成員實現對自己民族和國家認同的血脈和紐帶,它凝聚了這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實踐中的生存智慧和價值追求,不管你自覺不自覺,它都構成這個民族的成員揮之不去的民族群體的“自我意識”,因而成為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不可或缺的歷史資源,是踐行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牢固基礎。關于這一方面,習近平總書記作過許多精辟的論述,我們應該好好學習,深刻領會,以達成全民族的共識。
然而,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可以說是歷經坎坷,屢遭踐踏,幾乎斷裂。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使我們國家陷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境地。西方強勢文化的沖壓,帝國主義的殖民文化、買辦文化的侵蝕,曾經一度使我們喪失了對自己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應有的重視和尊重,甚至在一些人和一些階層中產生了一種文化自虐的扭曲心態,造成了我們民族文化傳統的斷裂。
正因為如此,增強和提升文化自信,首先就必須重建對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頭活水和牢固的基礎在哪里?我們從哪里來?要走向哪里去?這些嚴肅而重大的問題都告訴我們,必須重建對我們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世界歷史證明,每一個民族和國家在走向新的歷史征途、進行新的歷史創造的轉折時期,都經歷了一個回塑自己的傳統,對自己的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再認識的過程,這是一個民族迎接新的歷史挑戰,匯聚民族的精神力量,跨入新的歷史階段的必經的歷史步驟。西方在從中世紀走向近現代時,最初就是以文藝復興為旗幟進行的。正是在這一運動和隨后的啟蒙運動中,西方人通過重新詮釋自己的傳統和傳統文化,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才創造出新的近代資本主義文化和工業文明。
那么具體而言,繼承與弘揚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能不能重建我們的文化自信呢?這首先涉及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類型,它自身的文化特質問題。事實上,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個顯著的特質就是“自信”,它是一種具有高度自信精神的文化。要詳細論證這個問題,需要作專門的論述,這里只能舉出一些例子來加以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在它最初萌生時的神話傳說中,就是以自信、自強為精神特質的。人們所熟悉的“夸父追日”“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等等,不就充滿了一種發奮而自信的精神嗎?到了中國傳統文化形成的所謂軸心時代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現象。其中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干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孟子、荀子就把中國傳統文化的自信精神理性化、理論化了。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說“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荀子則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題,這些不正充滿了一種一往無前的擔當而自信的精神嗎?到兩漢隋唐,更是出現了“文景之治”和“盛唐氣象”,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包容而顯示出來的自信,則是當時世界各國無出其右的。再到宋儒張載提出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王安石提出的“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明清時期王夫之說的“六經責我開生面”,龔自珍說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顧炎武說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以及林則徐說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等。這些思想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無不是充滿了一種無畏而自信的精神!至于參與中國傳統文化形成和建構的道家、法家、墨家以及后來的佛家等,我們從它們影響中國人精神世界建構的典籍中,也找不到絲毫的不自信的痕跡。例如,道家老子說的“圣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莊子說的“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墨家墨子說的“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以及法家的“美當今”的思想,同樣充滿著一派高度自信的精神。正是這種高度自信的文化的積淀和凝練,才形成了中華民族講仁義、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優秀文化傳統,鑄就了中國人的家國情懷、社會擔當和個體修養的文化性格。也正是這種充滿自信精神的文化傳統才以它巨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創造力,使得我們民族創造了歷5000年而連綿不斷、經久不衰的燦爛的中華文明。對此,歐洲中心主義的信奉者、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在他的《歷史哲學》一書中也不得不驚嘆,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曾經長期處于分裂之中,而唯獨亞洲黃河流域的那個中華帝國則是一個打不爛、沖不散的整體。
三
如果說增強和提升文化自信,我們的著眼點要放在堅定對我們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上,那么它的落腳點和目標指向就應該放在培養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體上。這里講的文化主體就是中國的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群體。我們知道,人是文化的主體,又是文化的創造者。離開了作為主體的人,就無所謂文化,而任何優秀的文化也只能是海市蜃樓。因此,培養和造就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主體才是我們要著實下功夫的關鍵所在。
文化主體的文化自信,絕不是什么文化上的虛驕,更不是什么文化上的狂妄,而應該成為人們的一種實實在在的內化于心、見之于行的文化性格。這種文化性格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具有深厚的文化修養。他們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但同時也是熱愛自己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人。他們熟知我們民族的歷史,認清我們是從哪里來的,要往哪里去。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來講就是具有深厚的歷史感,對于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東西能夠如數家珍,為人處世、做人做事都蘊涵著一種中國人的風骨和底氣。第二,具有廣闊的文化胸懷。這就是說,一個能夠堅守文化自信的人,絕不可能是一個狹隘的文化保守主義者。他們應該有一種開放的文化胸懷,既熟知、尊重和珍惜自己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又能放眼世界,理性地對待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文化。能夠海納百川,認真看待別的民族的文化的長處,吸收他人之所長,補己之短。這也就是我國先賢所倡導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第三,具有深刻的文化使命感。要知道“我們是偉大先人的后人,又是偉大后人的先人”。一個能堅守文化自信的人應該是一個敢于和善于擔當歷史和時代賦予自己的歷史文化使命的人,是一個敢于和善于做自己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和開拓者,能夠繼往開來的人。“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應該肯定,在我們黨的領導和教育下,這種具有堅定文化自信的人已經產生、正在成長,但是我們同時也應該看到,在這方面我們還有很多問題值得反思,很多工作需要切實地去做。
為了培育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具有堅定文化自信的人,我們還必須創造一種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澄清一些誤區,掃除一些障礙。在當前我們必須繼續清除文化虛無主義的不良影響,堅持貫徹黨的以德為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繼續清除西方中心主義、文化殖民主義的不良影響,牢固確立文化多樣主義、民族文化本位主義的價值觀;繼續清除文化復古主義、狹隘文化保守主義的不良影響,樹立文化繼承與創新相統一的方針,真正做到如習近平總書記講,對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