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我國教育培養了大批有知識、有技能的人才,對于經濟快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當下,我國面臨經濟轉型升級,如何培養創新人才、助力經濟創新?怎樣認識教育的本質?怎樣認識大學之道?4月16日,北京明遠教育書院、中信出版社集團《比較》編輯室、青島偉東云教育集團聯合主辦“中國的經濟轉型和教育轉型”主題讀書會,就上述問題,著名教育學家顧明遠先生和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教授進行對話,并回答與會者的提問。讓我們分享兩位知名人士的真知灼見。
思考能力比知識更重要
記者:如何正確認識知識與思維方式、思考能力在人才培養中的權重?
錢穎一:我們的家長過于重視知識的學習,要求孩子早學一點,多學一點,學深一點;孩子放學回到家里,家長一般首先問“今天學到了什么”。許多著名大學也是太重視知識的獲取與傳授,把教育等同于知識。學生學了很多知識,但是,思考能力、創新能力較弱,這主要因為我們對于訓練學生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能力重視不夠。上個世紀20年代,剛剛獲得諾貝爾獎的愛因斯坦說:大學教育不是為了記住許多事實、很多專業知識,而是要訓練大腦的思考。
考試考得好,不代表會思考、會創新。要想保持“均值”、拉大“方差”,離不開思維能力。著眼于此,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提出通識教育、個性發展的理念;把過去單一的知識獲取這一個維度,拓展為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獲取三個維度。比如,在課程設計上,清華經管學院有一門獨特課程,叫“評判性思考與道德推理”,旨在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很受歡迎。
顧明遠:現在的一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過度期望”,在孩子剛出生就糾結于選擇什么樣的學校。一個人不只是需要知識,更需要健康的人格、開朗的性格、健康的社會情緒。這樣,孩子將來才有過上幸福生活的能力。
二位名家都不約而同地強調了培養學生思維方式的重要性,這也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必由之路。
教育不能急功近利
記者:經濟競爭依靠創新,創新依靠人才,人才需要教育培養——這是大家的共識,那么,教育怎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優秀的人才?
顧明遠:幾年前在成都的一個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座談會上,一個小學生向我提問:“顧爺爺,您說取消‘奧數班’,不上‘奧數班’,我就考不上好中學、就考不上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那我怎么養家糊口?”我們許多學生過于功利化,我們培養的人應該是有知識、有文化、有修養的人,不只是物質生活好,精神生活也應該是好的。
錢穎一:育人比育才更重要,大學教育的首要目的是教育青年成為“有教養的文明人”,而不只是“有用的機器”。杰出人才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在一種有利的環境中“冒”出來的,所以我們的教育要去發現、去欣賞、去保護有創造力的人,要使我們看不慣的人也有成長的空間。應該讓學生知道世上有多種多樣的需求,人生有很多條路,有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大學教育應該對學生的一生負責,當然,這也是功利的,但不是短期功利主義。
兩位專家都認為,我國教育培養的人才“均值”高,但是,同質化比較明顯,人才有高原而缺乏高峰。
育人是教育的本質
記者:如何正確認識教育的功能?
顧明遠:過去人們總是以工具理性來解釋教育,教育的確離不開政治和經濟,教育要為政治和經濟服務,但教育更是人的權利,同時,只有個體得到發展,才能為政治經濟服務。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應該提高人的生命質量和人的生命價值。對個體來講是提高個體的生命質量,包括體魂強壯、科學文化素養的提高、思想品德的提升;對社會而言,提高個體對社會的奉獻。這就要求我們相應地改變人才培養方式。教育不僅要重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更要重視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教育要培養能夠創造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的人。
錢穎一:服務于經濟增長和發展是教育的一個功能,但是,這絕對不是唯一的功能,教育最終是為了人,以育人為中心。
追求把“差生”培養成“好學生”
記者:河北衡水中學最近到浙江辦學,引發廣泛關注,兩位對此有何高見?
錢穎一:我對中學教育沒有研究,可以說,一些著名中學在“為學生”方面比許多大學做得好,可能在方法上不一定合適。
顧明遠:從宏觀上看,在招生等方面,衡水中學最近到浙江辦學,影響到其他中學,不利于教育公平。能夠治好疑難雜癥的醫生是好醫生,學校應該追求把“差學生”培養成“好學生”,而不是想盡一切辦法搶生源,搞“掐尖”。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