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最近一段時間,對“新工科”的討論在高校里逐漸升溫。4月3日,我報以“面向未來的新工科”為專題進行了深度報道,產生了很好的社會反響,在4月8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導、天津大學主辦的工科優勢高校新工科建設研討會上,這一專題報道得到與會者的肯定,認為未來幾十年,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同人類社會發展形成歷史性交匯,必須面向當前急需和未來產業發展,提前進行人才布局,培養具有創新創業意識、數字化思維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工科”人才,從而獲得競爭優勢。今后,我報將持續關注新工科建設,本文是作者在天津大學會議上發言的部分內容,對新工科建設有著很好的指導意義,特此刊出,以饗讀者。
新工科建設要堅持問題導向,做到六問:問產業需求建專業,問技術發展改內容,問學校主體推改革,問學生志趣變方法,問內外資源創條件,問國際前沿立標準。
一問產業需求建專業
學科專業和人才培養類型結構問題是工程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要加強工程科技人才的需求調研,掌握產業發展最新的人才需求和未來發展方向。要做好增量優化,主動布局新興工科專業建設。注重專業設置前瞻性,積極設置前沿和緊缺學科專業,加快建設和發展新興工科,提前布局培養引領未來技術和產業發展的人才。要做好存量調整,加快傳統學科專業的改造升級。引導高校結合社會發展的新需求、學科交叉融合的新趨勢、科學研究的新成果,拓展傳統學科專業的內涵和建設重點,形成新課程體系,打造傳統學科專業的升級版,服務鋼鐵、石化、機械、輕工、紡織等產業轉型升級、向價值鏈高端發展。要推動學科專業交叉融合,加強復合型工程技術人才培養。
二問技術發展改內容
當前,在新一輪工業革命的背景下,企業的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工程教育必須主動適應。要面向產業需求深化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積極探索綜合性課程、多視角解決問題的課程、交叉學科研討類課程,以學科前沿、產業和技術最新發展推動教學內容更新,把內容陳舊、輕松易過的“水課”變成有深度、有難度、有挑戰度的“金課”。要把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工程教育的全過程。進一步落實創新創業教育的具體要求,充分發揮工程教育在師資隊伍、實踐平臺、行業協同等方面的優勢,廣泛搭建創業孵化基地、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專業化創客空間等創新創業平臺,營造創新創業教育氛圍,推動創新創業教育全方位貫穿、深層次融入專業教育,著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造能力。
三問學校主體推改革
高校是新工科建設的責任主體。“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立項,既是研究課題,要搞清楚新工科的內涵與規律,也是實踐項目,不能坐而論道,要付諸人才培養的實踐行動之中,更是改革方案,要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機制體制,激發活力。要增強新工科建設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從歷史規律來看,每一次工業革命都要求工程教育的內容與模式發生轉型。當前世界經濟正在加速向以網絡信息技術產業為重要內容的經濟活動轉變,我們必須布局新工科建設,從而獲得未來競爭優勢。要以新工科建設為契機優化學科專業結構。高校要做好學科專業的整體規劃,完善學科專業動態調整和自我更新機制,在新工科建設過程中大膽實踐,探索學科專業設置管理的新范式。要以新工科建設為抓手推進學校綜合改革。改革只爭朝夕,落實重在方寸。高校要發揮基層首創精神,充分利用好“新工科”這塊試驗田,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完善適應高校教學崗位特點的內部激勵機制,探索高校教師與行業人才雙向交流的機制;緊跟產業變革創新培養模式,強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讓企業直接參與到人才培養全過程。
四問學生志趣變方法
在互聯網時代,知識獲得已經不存在障礙,但學習動力、注意力變成了稀缺資源。必須根據學生志趣調整教育教學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和效益。要堅持并全面落實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尊重學生自主選擇,推進高校學分制改革,探索建立與學分制相適應的課程設置、學籍管理、質量監控、考核評價等教學管理制度,方便學生跨專業跨學校進行學分認定與轉換,加快管理者本位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轉變。要加強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借鑒學習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豐富教學方法,加強師生互動,增強學生的“向學力”。要著力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建設一批以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為代表、課程應用與教學服務相融通的優質在線開放課程,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方法變革。
五問內外資源創條件
為促進學校發展,必須優化配置校內資源,積極獲取社會資源,為人才培養創造更好條件。現在,高校面向社會匯聚優質資源的動力和能力還是不足。大學是開放的,要把辦學視野打開,推進校企協同、科教協同,在更大范圍內優化配置教學資源,主動聯系和挖掘行業部門、科研院所、企業優勢資源,積極共建實習實訓基地,統籌安排學生到實務部門、生產一線實習實踐。要推廣“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經驗。要推廣實施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要探索建立一批產學研合作示范學院。鼓勵有條件的高校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合作,共建一批國家級產學研合作示范學院,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探索建立產學研合作協同育人長效機制,建設一批協同育人、共建共享的實踐基地或工程創新訓練中心。
六問國際前沿立標準
要實現我國工程教育由大到強的根本性轉變,從“跟跑并跑”到“并跑領跑”,實現全面超越,必須站在國際前沿來考量我們的人才培養,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程教育體系。要加強工程人才培養質量標準的研究和建設。要進一步完善中國特色、國際實質等效的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制度。要關注世界前沿科技進展和發達國家經濟轉型戰略,如未來將在以下領域開展全面競爭:石墨烯技術、全面破解人腦、重組基因組、會學習的電腦、商用太陽能飛機、智能飛機、永不停止的太空競賽,再如美國正在積極推動再工業化,在高端制造業領域形成一批新的增長點,特別是實施工業4.0戰略,重新樹立國家競爭優勢。我們要把這些國際前沿轉化成我們的培養標準。
新工科建設體系要體現“五個強化”
我們要通過深化綜合改革形成新工科發展體系,新工科發展體系要充分體現五個強化:
第一是強化新工科人才質量的核心定位。新工科建設的核心定位是質量。
第二是強化一流工科教育教學的評價導向。我們的評價導向是在各自領域辦出特色、辦出一流水平。
第三是強化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的責任擔當。既要服務國家戰略需要,也要支撐區域發展需求,要有這樣的責任擔當。
第四是要強化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的價值追求。新工科建設不是一個概念,而是一項行動,這項行動的價值追求是為國家、為社會多做貢獻。
第五是強化面向未來和國際先進水平的目標引領。新工科最終要引領國際先進水平。中國現在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不是經濟強國,經濟強國要靠制造業強國支撐,制造業強國要靠我們現有的制造業和未來的先進制造業來支撐。因此,新工科要面向未來,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
“六問”最終體現在“五個強化”上。近期,為推動新工科建設和發展,我們將組建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專家組,提供理論指導和戰略咨詢;根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指南,面向高校征集項目,在評審之后正式立項。條件成熟時,考慮增加部分新工科“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專業點,并通過多種形式支持新工科建設。新工科項目不是牌子,不是帽子,而是要切實地在教育教學改革深化上,在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上有所體現。
建設發展新工科要因時而動,“時”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歷史性交匯,是國家產業發展的新形態,是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新階段;同時要返本開新,“本”是中國教育的特色,是中國教育發展的現實、未來和挑戰。返本才有根,新工科的“新”要立足新經濟的新,要面向當前急需和未來發展培養新工科人才,把握由來、堅守本來、吸收外來、開創未來。相關高校要順勢而為,主動作為、勇于創“新”,從而扎實推進新工科建設,培養一大批又紅又專、全面發展的新工科人才,為建設工程教育強國作出貢獻,為創新型國家建設提供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