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關于考試招生改革總體方案和高考改革等配套實施意見于2014年上半年出臺;配套實施意見先行試點,2017年正式推廣實施;到2020年基本形成新的考試招生制度。其中,高考改革將探索外語考試不再在統一高考時舉行,而進行社會化一年多考。日前,專訪浙江省杭州外國語學校副校長夏谷鳴。采訪中,夏校長對高考英語改革、家長對孩子的引導、英語教學和學生的英語學習等問題進行了解讀和指導。
高考改革給予學生更大的選擇權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目前新一論的高考改革已經開始,高考英語現在可以一年兩考,網友對高考英語改革各執一詞,有人擔心高考英語分值降低,會降低大家英語學習熱情,同時也擔心整個國民英語的能力會隨之降低。對此,夏校長說,首先要糾正一個觀點,現在高考的改革方案,英語的分值沒有降低,跟語文、數學是一樣的,單從分數角度來說,國家對英語這個學科還是非常重視的,因為我們老百姓喜歡從分數來衡量這個課的重要性,它本來就是150分,所以說對它的要求本身是沒降低。
英語改革與語文、數學改革不太一樣,它是一年兩考,按照浙江省的方案,一次在10月份,一次在6月份。另外選考的科目,上海是六選三,而浙江是七選三,分別在10月到4月考試。高考的改革主要是給予學生選擇權。選擇什么呢?第一是選擇部分考試科目,第二是選擇考試的時間,第三是選擇考試分數,有兩次考試,學生可以選一個好的分數,改變了"一考定終生"的局面。從選擇時間的角度來說,改革把學業規劃的權利,部分還給學生了,以前學生學什么,是國家規定的,學校統一開課,學生沒有選擇。現在高考改革就把部分的選擇權給孩子了,比如英語,至少學生可以決定什么時候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要選定的時間來規劃自己的學習。
夏校長認為,高考改革也促進了學生個性化發展。學生可以從自己的角度去看學業,比如有的學生英語比較強,可以選擇高二考英語,考完后,如果學校的引導得當,學生是不會放棄英語的,學生可以去學更難要求更高的內容,由此學生的個性化就體現出來了。有的學生英語弱一點的,跟英語好的學生的英語水平不一樣,那么就可以學得慢一點,花更多時間學習必修和選修I課程的內容,再參加高考,人與人之間能力表現不一樣,這很正常。不像原來的高考方案都是一刀切,程度好的學生要陪著同學慢慢走,英語弱的學生拼命趕,還趕不上同學的學習進度。新的高考改革方案給了各類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機會。
新高考改革方案給予學生兩次考試機會,增加了考試頻率,高中科目多,考試本就頻繁,再實行多考,是否會增加學生學習壓力?夏校長認為,是有可能的,這就需要加強宣傳教育改變家長和學生觀念。其次教育系統部門也應該有配套的措施。改革中出現問題不可怕,關鍵問題就是怎么去解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改革方案能健康地發展。
新高考改革下學生應做好規劃
夏校長表示,新高考改革下,學生應該做好規劃。首先是學業規劃。因為現在高考有選擇性了,學生要學會規劃考試科目,選擇考試時間,計劃學習進程,計劃多長時間學什么東西。第二個是升學規劃。以后考不考大學?考什么大學?考什么專業?這是與學業規劃相關聯的。第三個是職業規劃。盡管是很遙遠,但也應該提前有個想法,學什么,以后做什么,想清楚以后的職業跟學習的關系。第四是生涯規劃,人生規劃,這是更大問題,我想做什么樣的人,我要過什么樣的生活。
原來模式,學生從小學、初中到高中,10年下來從來沒想過自己想做什么。新高考改革要求孩子從以上四方面去思考,而且要做雙向思考:從學業、升學、職業到生涯,思考是自己的人生;反過來,從生涯、職業、升學到學業,規劃的是自己的學業,現在該學什么東西。要逐漸想明白,再來決定該怎么做。整個規劃過程,學生需要老師、學校的幫助。學校的功能不是簡單傳授知識,還有育人,幫學生成長,讓孩子從高中開始慢慢去思考規劃問題。原來模式,孩子從來不考慮自己要學什么,懵懵懂懂到大學,結果發現自己根本不喜歡自己讀的專業。另外,更重要的是,學生的自我規劃是人生中非常珍貴的經歷,對今后的發展也是一份財富。
新高考改革下家長應充分信任學校
孩子英語學習和考試過程中,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夏校長說,現在很多家長介入參與學校的東西越來越多,教育的分工已經出現錯位了。作為一個家長,要明白自己不是專業人士,不應該過多干預學校教育,應該信任學校。家長要關注的是自己要負的家庭教育。搞教育的人眼光會看得更遠,人的健康比分數更重要,學校和家長應該要有這樣一個共識,即培養學生成為快樂的人,幸福的人。
如果沒有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新高考改革方案有很多所謂的空子可以鉆,大量壓題,大量做題,讓學生盲目幾次考試等等。如果這樣的話,從高二開始每個學期都有高考,那就要把學生逼瘋掉了。所以要回歸教育的本質,考試固然是重要,分數也重要,但教育應該把眼光放得遠一點,即使孩子考了一個名牌大學,如果孩子身心不健康,那以后還有什么意義呢?所以家長應該要信任學校,畢竟家長不是專業人士,家長應該關注家庭教育。
高考改革給教師帶來機遇和挑戰
夏校長說,新高考改革給教師原有的教育理念帶來很大的沖擊,需要教師不斷的學習。同時,老師要有激情,因為教育的對象是人。一個老師的態度,對新事物的態度,往往會體現到工作中去的。有激情,不對新事物有抵觸,才會認真學習、了解新事物。新事物肯定會帶來困難,但不能由于這個困難就對新事物有抱怨和抵觸。
教師要善于學習,包容、熱情,不斷去創造,而不是跟在改革的后邊。應該學會往前走,甚至走在改革前面去。高考不管怎么改,本質東西是不改的,培養的人的本質是不變的。教師首先要從大局觀了解這次改革的必要性,然后要不斷地完善自己,學習怎么去適應改革。
任何一次改革對老師來說都是機遇。很多專家就是這樣冒出來的。新的課程出來了,總會有一些教師,他們不是抱怨,而是積極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跟上改革的步伐。現在高考改革實際上要解決的是多元化問題和個性化問題,傳統教育都是一刀切。新高考改革讓能力強的學生有更好的發展,讓能力弱的學生也能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教師要認識到這一點。
利用政策傾斜和技術手段縮小區域間教育差距
國家各地方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教育水平和教育資源也不一樣。尤其教育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目前改革之后會不會拉大差距?夏校長說,完全有可能拉大差距,但關鍵是我們的認識和重視程度。如果我們對此問題有足夠的重視,完全可以采用各種彌補性政策或措施。譬如現行高等院校錄取工作就有一定程度傾斜相對落后區域。另外我們要做的更多是幫助改善落后地區的辦學硬件,提高教學水平。事實上,國家已經不斷地實施各種此類項目和計劃。
英語教學應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
新高考改革方案,對高中甚至整個中小學英語教學體系都產生了影響,英語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夏校長認為作為一個英語老師要樹立一個觀念,英語教學并不是要培養每一個孩子都成為語言學家,都成為翻譯家,而是培養孩子成為懂一點英語的自然人、社會人。孩子學一點英語,能夠促進以后的職業發展,提高生活質量。在他們今后走上社會,如果能用得到英語更好,即使用不到,在生活當中也會用到。但如果我們的教學只關注刷分、考題、講知識等,學生所學的都是一些碎片化的內容,是很容易遺忘。所以,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教學方式,從碎片化的教學轉變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個人學什么學科,往往會表現出這個學科的特點,孩子學了一門外語,至少多接觸一種文化、一種思維,因為語言背后是思維,是文化。英語是一種邏輯性的語言,又是傳遞英語國家文化的工具。一種語言教學要關注思維的培養。英語老師在教育當中應該注意語言、文化、思維三者的結合。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解讀語言傳遞的意思,而不是專門孤零零地去記幾個單詞,不能死摳詞、句。這都是死的東西,學了就忘,以后也沒用。應該在一定的語境中,跟文化連在一起,跟生活連在一起了。所以語言教學跟文化、跟生活,還有跟思維是有關系的。
英語是在使用中掌握的
關于學生的英語學習,夏校長表示,對很多人來說語言是工具,是生活工具,學習工具。在生活中要多用多講,平時同學之間加強練習。培養英語的語言意識、語言使用的意識,英語肯定是在大量使用當中才真正掌握的。在大量使用過程當中,經常在跟別人講英語,看英文節目,英語能力提高了,就不會忘記的。
多體系的英語檢測標準功能不同
目前,考研、就業、四六級、中高考英語等英語考試,各有各的標準,整個的體系標準都沒有打通,各自為政。對此,夏校長說,理論上來說,好像打通更符合邏輯,但是社會不是一個單一體,不可能由一種考試體系統領。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社會,它的考試評價體系都不會是單一一套的。想用一套東西把所有都包含進來,那肯定是有問題的。各個階段考試的目標指向是不一樣的。比如高中,現在有兩個層面考試,學業水平考試和高考。高考是選拔性考試,是常模參照型考試,它的難度是不確定的,要根據常模來決定的。今年這屆學生常模特別好,難度肯定要上去,下一屆基礎不好了,難度肯定要降下來。但學業水平考試是目標參照型考試,達到特定的水平,高中就畢業了,難度要求是相對固定的。
英語考試等級框定以后,等級是不變的,就很難用來選拔。有四六級、考研等多體系的檢測英語學習標準,這是好事情。各種檢測標準的功能是不一樣的。不能用常模參照型考試代替水平考試,同樣水平考試也不能代替選拔考試。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