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長江教育研究院每年推出“年度十大教育關鍵詞”,分析與概括當年度教育改革發展形勢。根據形勢研判與分析,長江教育研究院近日提出2017年度的十大教育關鍵詞,并視其為本年度中國教育的重要著力點。
教育“十三五”規劃
教育“十三五”規劃是指國家制定的“十三五”期間指導各級各類教育改革發展的行動綱領和指導性文件。
2016年3月,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2016年12月,國務院印發了《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教育“十三五”規劃》),確定了“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目標、戰略任務和保障措施。2017年是教育“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黨的十九大也將在2017年召開。對于教育“十三五”規劃的解讀以及落實,將成為今后一段時間的熱點。
“十三五”時期,教育發展必須注意公平、優質,必須緊緊抓住改革和法治戰略舉措,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可靠的人力資源支持。
教育治理現代化
教育治理現代化是指在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下,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要實現由教育管理向教育治理轉變,正確處理好政府、學校、社會的關系,并建立完整的教育治理結構。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教育“十三五”規劃》強調,繼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以改革創新驅動教育發展。
推進“教育治理”,關鍵是依法治教,構建新型的政府、學校和社會之間的關系,轉變政府職能,真正把辦學的權力還給學校,讓學校依法承擔起應該擔負的責任,建立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推動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先手棋是深化教育管辦評分離改革。
教育“放、管、服”改革
教育“放、管、服”改革是指深化教育行政體制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協同推進,即“放、管、服”三管齊下。
2014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進一步簡政放權”;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大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改革力度”;2016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動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
“放、管、服”改革這一說法較早出現于2016年4月李克強總理在高等教育改革創新座談會上的講話。他提出,要加快推進高等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
為了貫徹落實《政府工作報告》的精神,教育部制定了相關措施。2014年6月,教育部針對項目評審、教育評估、人才評價(以下稱“三評”)和檢查出臺相關意見,制定了“三評”目錄清單。2015年5月印發《關于深入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若干意見》。陳寶生部長在《2017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后不在‘三評’清單的不能開展檢查”。
教育“放、管、服”改革的根本目的是進一步優化教育發展環境,讓學校靜心辦學,讓老師潛心育人。
民辦教育分類管理
民辦教育分類管理是指明確非營利性和營利性民辦學校的劃分標準,明晰民辦學校的法人屬性以及國家對兩類學校的扶持措施,并對現有民辦學校作出更加合理的過渡安排。
2016年11月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的決定》,確立了營利性與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兩種類型。2017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教育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隨后,《民辦學校分類登記實施細則》《營利性民辦學校監督管理實施細則》出臺,重點解決兩類學校“到哪里登記”“如何登記”,營利性民辦學校“能辦什么學”“如何辦學”“如何辦好學”等問題。
民辦學校分類管理從法律層面破解了多年來困擾民辦教育發展的法人屬性、產權歸屬、扶持政策等瓶頸問題,完善了民辦教育治理體系,促進了民辦教育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但要進一步引導民辦教育健康發展,一方面要全面清理針對民辦教育的歧視政策,另一方面要監督和規范營利性民辦學校的辦學行為。
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
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是指整體提升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辦學條件和質量,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促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解決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矛盾突出、鄉村優質教育資源缺乏、城鎮教育資源配置不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等問題。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讓廣大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2016年5月21日,國務院印發《關于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
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處于新型城鎮化深入發展的關鍵時期。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是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促進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的重要舉措,是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全面完成教育脫貧任務的現實需要。
校園安全
校園安全指因社會安全和自然災害類事故,如非法入侵校園、洪水、溺水、交通安全、校園欺凌和暴力等偶然突發的因素,導致的對師生的傷害。
近年來,多起校車安全事故引發社會普遍關注。2016年,校園欺凌事件頻發,引起民眾熱切關注。2月17日,教育部、公安部聯合召開全國學校安全工作電視電話會議,提出要從溺水、交通、欺凌等三個重點領域加強治理。
學校安全工作直接關系到兒童能否安全、健康成長,關系到每個家庭的幸福和社會穩定,是全社會安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事實上,從中央到地方,從社會到家庭,從機構到個人,都非常關心、重視校園安全。
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即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將“立德樹人”的要求落到實處。2014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提出“教育部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頒布。
更新知識觀念是一種世界趨勢。國際上多數國家、地區與國際組織都認為,以個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為主體的核心素養模型,應該取代以學科知識結構為核心的傳統課程標準體系。“核心素養”模型的建構已經完成,如何將其落實到學校教育中,實現“學科教學”向“學科教育”的轉向,將成為改革重點。
研學旅行
研學旅行是指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
2013年2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年)》中提出“逐步推行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設想。2016年11月,教育部、國家發改委等11部門印發《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提出,要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并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
青少年成長的過程離不開體驗性和群體性,研學旅行是一種綜合實踐育人的有效途徑,有助于學生動手動腦、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有助于道德養成等。因為安全“高壓線”,很多學校不敢組織春游、秋游、遠足等活動。如何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是對地方教育行政部門教育治理能力的考驗。
推進“雙一流”建設
“雙一流”建設是指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
2015年10月24日,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201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等聯合印發了《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提出根據“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布局、建設高校。
“雙一流”建設是為提升我國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奠定長遠發展基礎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推進“雙一流”建設,要充分利用大數據、第三方評估等開展遴選認定工作。組建“雙一流”建設專家委員會、研制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案,將成為“雙一流”建設的重點工作。
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是指以職業活動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將理論和實踐教學有機融合,全面提升學生認知能力、實戰技能和應對經驗的職業教育模式。
2016年5月1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職業教育周的講話中強調指出:“促進形成‘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的社會氛圍,激發年輕人學習職業技能的積極性。”2016年9月,教育部印發了《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現校企協同育人”等一系列舉措。《教育“十三五”規劃》強調,要“推行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模式”。
在中國的產業發展正處于由低端制造業向“優質制造”“精品制造”轉型升級的戰略機遇期,國家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的愿望比以往任何時期都更為強烈,強調“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當務之急。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