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去年多300人
近日,蓬江區教育局通報了2012年秋季城區小學初中招生熱點問題,今年城區共有4970多名兒童報名,比去年增加300多人,學位安排遇較大壓力;而“小升初”則相對松動,報名入讀的小學畢業生4600人,市直屬初中、環市初中和區直屬初中計劃招生4700人,可以確保城區小學畢業生都能入讀初中學校。
【現狀】
在校學生超出規范標準學生數4331人
今年年初,江門職院副教授宋旭民曾經對蓬江區城區中小學的布局和規劃進行了調查,得出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年底,蓬江區區直小學有12所,占地面積182421㎡(含紫茶北校區35567㎡),在校人數21340人。但按照2006年開始實行的《廣東省義務教育規范化學校標準(試行)》“學校生均占地面積,小學不低于18㎡,初中不低于23㎡”的規定計算,超出規范標準學生數4331人,欠缺教育用地面積117畝。
宋旭民介紹,近幾年,在校學生人數不斷增多,但規劃要建的學校卻遲遲未建,新增學生要通過原有小學擴容來承擔,造成許多學校班級人數超標,教學設施緊張等局面。蓬江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亦透露,教學班學生人數超額的現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是報名入讀的適齡兒童人數越來越多,而原有的學校擴容能力有限,只能通過增加每個班的人數來安排學位。
未來3年小學學位需求新增4000個
根據蓬江區教育局通報顯示,今年蓬江區戶籍小孩人數比較平穩,但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增加較多,達2020名,占適齡兒童總數的40.6%。一位長期關注江門教育事業的人士告訴筆者,從2001年到2010年江門在校小學生以年均超1500人的速度增長,其中增長的主力軍是外來務工人員的隨遷子女,“今年報名人數比去年多300人,主要是進城務工子女增多,按照估計,明年的學位需求量只會比300更多不會更少。”
另外,今年蓬江區江沙示范園區將會引進美的、海信和康師傅等項目,整個工業園區投產后,發展人口規模達6萬人。宋旭民認為,未來三年,工業園勞動力需求量將達到36000人,現在蓬江區小學學齡兒童人數一直保持在常住人口的10%,按此推算,新工業園區需新增學位3600個。如此算來,在未來3年,蓬江區中心城區將缺少小學學位達4000個。
【探因】
現有小學布局不合理
五邑大學人事處處長、教授劉志堅表示,目前學位緊張的問題主要出現在老城區,這跟“老城區學校多,人更多,新建城區人也開始多,但學校未完善”有關。根據《江門市城市教育設施規劃》江門各片區小學分布圖,筆者發現目前江門蓬江區的小學主要分布在江堤、北街、雙龍等片區,其中江堤片區就包括了范羅岡小學、農林小學、江華小學等十多所小學,優質教學資源相對集中,而北新區則只有甘光儀小學、北苑小學、北街小學等幾所學校。蓬江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坦言,近年來,外來人口比較多,租住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蓬江城區,城區學位壓力本來就大,再加上現在北新區很多樓盤都已經建成,但教學資源相對稀缺,很多住在北新區的家庭并沒有把戶口遷過去,為的就是讓孩子享受中心城區的資源,這樣一來,城區學位安排壓力更大。
另外,筆者了解到,計劃明年竣工的范羅岡小學新校區選址已確定在濱江新區啟動區,初步計劃用地60畝,建成后計劃一個年級招收6個班。但是宋旭民表示,范羅岡的新校區以及去年投入使用的紫茶小學新校區都會對學位緊張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但是這兩所擴建小學都位于北新區,屬于“高收費”學校,而且規模有限,并不能真正地解決老城區學位緊張問題。
規劃要建小學未見蹤影
筆者從《江門市城市教育設施規劃》(2004—2020)方案中了解到,蓬江中心城區規劃建設8所小學和3所初中,其中規劃要建的小學包括北環南規劃小學、翠林苑小學、兆豐小學、石子潭小學、發展大道北規劃小學、雙朗小學等。但至今只建成了由開發商投資的碧桂園小學,其余學校均處于“紙上談兵”的階段。
宋旭民表示,當初規劃的時候部分地塊居住人口比較少,所以學校沒有建成,但是現在很多樓盤都已經建成,其他的配套設施也逐步完善,但是學校卻遲遲未建。根據《江門市城市教育設施規劃》中的地圖標識,筆者來到北新區天福路景楓園附近計劃用來建兆豐小學的地塊,周圍的樓盤如景楓園、名仕華庭、嘉福花園等均已投入使用,不少住戶已經進駐,但是唯獨該地塊被圍墻圍了起來,里面長滿了草。據筆者粗略估計,該地皮大概是150×100㎡,約等于22畝,用來建一所小學似乎有點牽強。住在附近的梁伯就表示曾經聽說過這塊空地要建一所小學,但是后來因為不夠地方沒有建成。“離這里最近的一所小學是北郊小學,但是像我們老人家接送孩子就比較麻煩,沒有車,走路差不多需要半個小時,住在這里的居民,經濟條件允許的,都把孩子送到紫茶小學讀書了。”
【出路】
宋旭民:義務教育堅持政府投入為主
宋旭民認為,教育投入總量應與教育事業發展的實際需求相適應,教育投入結構與教育布局結構變化相適應,教育投入方式與教育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相適應。在義務教育階段,應堅持政府投入為主,并多渠道籌措經費的投入體制。
他建議:第一、從土地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建校資金,專戶儲存,全額用于中小學校建設;第二、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投入教育,完善和制定教育捐贈優惠政策,鼓勵境內外的組織和個人捐資建設中小學校;第三、新區建設要與學校建設同步,鼓勵開發建設單位配套建設中小學校、幼兒園。開發商可以選擇將學校移交給政府辦學,政府給予一定的政策優惠;也可以自行辦學,但要承擔本開發區域內學生的義務教育任務。
李向軍:在城市建設中確保教育用地
江門市委黨校政治教研室教師李向軍認為,造成學位緊張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建設的步伐快于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在城市化建設的過程中,政府應該要把教育用地納進城市發展空間中去。
教育是一個公共產品,李向軍認為政府應該發揮好主體作用,并借開發商的力量共同把學校建好。“在開發土地時,政府就應該做好規劃和管理,引導開發商完成教育建設的任務,這里就需要有明確到位的法律法規。”李向軍提到,以往江門出臺的規定中也有關于開發商在開發土地時應承擔的教育設施建設的責任,但是現在有很多都沒有落實到位,政府需要出臺更細致的規定去規范開發商的行為。
劉志堅:
教育要均衡化發展
“現在所說的學位緊張指是江門中心城區的學位緊張,在一些偏遠地區也存在招生不足的情況。”劉志堅認為,由于歷史原因,老城區的幾所招牌小學教學資源比較好,但是一些民辦小學或者一些村辦小學的師資力量、教學設施都不盡完善,反而出現招不到學生的尷尬情況。“如果政府能夠加大對民辦學校等一些弱勢小學的投入,在政策上給予優惠,減免一定的稅收,給以他們辦好學校的信心以及希望。像隔壁的中山,很多好的學校都是民辦學校,民辦學校辦出成績了,學生就不會扎堆到公辦學校中去。”
“小學學位緊張的問題由來已久,但是始終還沒得到解決,反映了政府對學生人數增加的監測、對學校學位的調配力度做得不到位。”劉志堅說。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