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服務“一帶一路”中追求跨越發展(前沿訪談)
——訪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長張來斌教授
今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將在北京舉行,“一帶一路”已從3年多前的中國倡議上升為國際共識,在包括教育在內的多個領域呈現出良好的合作態勢。大學如何更好地發揮自身優勢服務“一帶一路”建設?怎樣通過深化國際合作交流提升大學自身的辦學水平?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校長張來斌教授。
記者:在“一帶一路”建設深度推進的過程中,大學面臨怎樣的機遇,應發揮怎樣的作用?
張來斌:“一帶一路”建設為推動區域教育大開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難得的契機。教育基礎性、先導性、引領性的特質,決定了它在“一帶一路”推進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既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為共建“一帶一路”提供人才支撐。當前我國正走在建設高等教育強國的新征程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是中國大學在新時代的使命與擔當,積極服務、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無疑為中國大學走向世界高等教育舞臺中心提供了重要路徑。
記者:能源合作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先行產業,貴校如何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統籌謀劃戰略重點?
張來斌:中國石油大學是一所為油而生、因油而興、與油共進的行業領軍高校,這樣的“出身”為我們打下了“國家使命”的深深烙印。在學校60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國之所需,校之所重”是一以貫之的選擇,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是學校確立發展戰略的根本依據。
石油也是我校的特色與優勢所在。學校的優勢學科集中在石油石化工程領域,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等5個國家重點學科進入全國前十位,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科蟬聯第一。近幾年來,學校進一步發揮在國際化人才培養、科技協同創新、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平臺和紐帶作用,參與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記者:學校近年來采取哪些具體舉措在融入和服務中實現自我發展,從而做強“教育”與“能源”跨界這一“先天優勢”?
張來斌:助力中國石油企業海外發展戰略,為我校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帶來了先發優勢。上世紀90年代,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的“走出去”戰略,中國石油石化企業開啟了海外油氣合作之路。為石油企業“走出去”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持,“企業走到哪兒,服務跟到哪兒”,成為學校上下的共識。
為此,學校探索建立了多樣化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一是校內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開展校企聯合國際化訂單式人才培養,實施全英語碩士生培養項目,開設語言類特色班,本科生聯合培養項目擴展到37個,先后有600余名中國學生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習。二是探索建立國內外聯合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如與中國石化、中國石油啟動實施了中俄聯合培養國際化高級專門人才項目,整合優質資源,通過校—企—校聯合、校—校聯合等方式為企業海外項目“訂制”專門人才。三是探索建立面向資源國的本土化人才培養模式,近年來已經培養來自“一帶一路”沿線近20個國家的留學生,其中僅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在讀和已畢業的學歷留學生就超過1000名,目前在讀的留學生中有80%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同時,積極開展針對中國企業海外項目外方雇員,外方能源行業中高層管理人員、技術骨干及政府官員的高端培訓。
記者:去年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建立了克拉瑪依校區,積極融入和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如何與學校“雙一流”建設的目標任務同頻共振?
張來斌:建設克拉瑪依校區是我校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部署,也是服務西部教育的新步伐。克拉瑪依校區堅持“立足新疆、面向西部、服務全國、輻射中亞”的區域定位,堅持高層次、應用型、國際化、合作共建的辦學方針,充分利用當地石油、石化、金融、信息等產業優勢,為“一帶一路”建設及促進沿線國家的教育合作交流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是我校面向國際競爭、對接國家能源戰略需求、結合自身實際做出的必然選擇,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自身優勢借勢而為、順勢而為,是“雙一流”建設的重要抓手。我們相信,服務國家需求,就是在為自身發展開拓空間、贏得機會、爭取支持、創造價值;也只有堅持把自身的發展同國家的需要緊密結合,學校的發展才能獲得持久的動力,才能實現價值的最大化。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