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湛江,2012年中考錄取工作正在進行,其中,湛江一中、二中、附中3所當地最好的高中早已結束錄取。然而,在這些實現不同區域劃定不同錄取分數線的高中,在湛江中心城區與縣級市,同一中學的錄取分數線差異高達51分。記者調查發現,“農村娃考重點高中,分數線普遍高于城里娃10分左右”,已經在湛江市維持數年,并且在廣東不少地區出現。
為何農村考生與城里考生錄取“同考不同分”?有專家稱,此舉將使得農村生源教育機會減少,農村娃難上好高中,將過早輸在起跑線上。也許這正是近年來進一步造成農村娃上大學比重逐年下降的深層原因之一。
林晨(化名)是湛江下屬縣區雷州市的考生,她今年的中考成績是839分,離湛江二中在當地的錄取分數線僅差一分。但如果林晨是湛江中心城區赤坎考生,就早已被錄取,因為湛江二中在赤坎錄取分僅為797分。
差異錄取
縣市分數最高差51分
“下面的孩子讀書條件本來就沒市里的好,錄取分數還要高幾十分。”林晨的叔叔對此表示無奈又不解。
記者查閱到的一份《關于公布湛江市2012年高中階段學校錄取最低控制分數線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的公開文件或許可以解答林晨叔叔的疑問。
通知顯示,有9所高中可以在湛江的11個區域招生,但錄取分數線的設定方法將9所高中分成了兩類。一類是所有區域統一分數線錄取;另一類則是不同區域劃定不同的分數線,包括湛江市第一中學、湛江市第二中學、湛江師范學院附屬中學(以下簡稱一中、二中、附中)。
然而,縣區與市區的錄取分差非常明顯。比如湛江一中的最低的錄取分數線在赤坎、霞山、開發區三地是824分,最高的錄取分數線是在廉江857分,兩者差距23分。而湛江二中和附中的最高最低錄取分數線之差也分別達到了51分和44分。
記者采訪得知,不論是湛江市的核心城區赤坎、霞山、開發區,還是雷州、廉江、徐聞等各縣區,坊間都公認當地的3所最好的高中就是實現區域差異錄取的湛江一中、二中和附中。
一名霞山區考生家長說,湛江人從來都是“沒人不想上一中”。他家的孩子如果上二中需要交兩萬多元的擇校費,但如果上霞山本區稍低于二中的學校就不用交錢。但孩子一直堅持讓家里交錢來上二中。一位廉江考生的家長告訴記者,在廉江,只有實在負擔不起路費、家庭條件有困難的孩子,才會放棄去湛江這3所好學校讀書。
背后原因
區域中學生源爭奪暗戰
對此,當地教育局負責分數線劃定的基礎教育科黃科長解釋,招生計劃決定了錄取分數的高低。因為分配到城區的指標多,分配到縣區的指標少,所以錄取的分數線自然是城區分低,縣區分高。比如湛江一中2012年共招生1627人,其中3個中心城區占到1085人,其他縣區的招生計劃都在100人以下。
黃科長表示在各區的招生指標多年來保持基本穩定。而這一指標名額的分配主要是基于各區的考生人數和報考的志愿。
他認為,目前的招生計劃一方面可以照顧縣區的考生就近上學,一方面是為了照顧縣區中學的積極性,把一些好學生留在縣區,從生源角度去扶持縣區中學的發展,來達到地區的平衡。
廉江中學的陳校長說,絕對的公平很難做到。他以高考錄取來解釋:一線城市的學生上全國重點顯然較經濟欠發達省份的學生更容易,錄取分數有時相差100分之多。由此,中考錄取也沒有必要追求絕對公平,湛江目前的這種錄取方式是可取的和合理的。反之,如果改為城鄉一視同仁、無分差的錄取,陳校長坦言像廉江中學這樣縣區內的“龍頭學校”學生將大量外流,生源不足將會導致縣區重點中學辦學積極性下降,教職工的工作也不再有熱情。
另一所縣區中學廉江三中的劉校長也認為湛江市區的重點高中在縣區內招的人數越少,對縣區中學發展就越有利。現有的政策能促進縣域之間教育的平衡發展,最終實現“多點開花、遍地紅花”的多贏局面。
作為這一政策中的對立面市屬中學之一的湛江二中,該校校領導表示不愿多談:“誰都想要好學生,但還是會按照教育局制定的招生計劃招生。”但也有考生家長表示,湛江一中、二中都是提前批錄取,其實無形中已經把一中和二中放到了優先位置。
輸在高中?
語文英語口試是攔路虎
不僅是錄取門檻高,縣區考生相比城區考生在英語和語文兩門課的口試也已落后。
湛江教育局副局長李尚武介紹,為了促進湛江市的推廣普通話工作,在語文考試中增加了普通話口試。但實際情況是,在雷州等地的很多學校,老師根本不用普通話而是用雷州話授課,有些語文老師的普通話也不好。李尚武希望能夠盡量減少語文口試和英文口試中的“城鄉貧富差距”。
一位不愿具名的前當地教育系統官員也向記者提出,因為教學環節資源的薄弱,語文和英語口試往往成為硬傷,將縣區考生首先擋在好高中的門外。而招生環節的差分錄取對于縣區考生來說則是雪上加霜,縣區和市區的考生在高中就被逐漸分流,直接導致相對偏遠落后地區的考生在考大學時,更不容易。
對于解決方法,這位前官員說:第一,改進招生方法。各縣區的錄取分數線不應高于湛江3個中心城區的錄取分數線,并且各個縣區之間的分數線也不能差太遠,保持一個平衡,減少縣區之間的矛盾;第二,改進考試方法。調整英語和語文口試,甚至可以將考試的權利下放到縣區,由縣區根據所在地考生的實際情況出題并排名,市屬高中只以招生指標錄取相應的人數,以達到考試的相對公平;第三,也是最根本的一點,還是要加強農村地區的教學資源配置,讓農村學生能夠在家門口念上好高中。
鏈接
農家娃教育機會在減少
資料顯示,近年來,全國各地高校招收的農村大學生數量逐年增長,但農村大學生在“985”、“211”等重點大學中的比例則呈現出下降趨勢。據有關部門統計,高校中農村籍學生比例已由10年前的48%上升到2011年的61%,但農村考生上重點大學的比例不升反降。
清華大學課題組的一項中國大學生學習與發展追蹤調查顯示,農家子弟在高校學生中的比例呈上升趨勢,但獲得自主招生和保送機會的比例都明顯低于總體平均水平。三類農家子弟新增教育機會主要集中在本科(學院)層次上。而在“985”、“211”高校這些優勢教育資源上,農家子弟的教育機會都出現下降趨勢。
教育學者楊東平主持的“中國高等教育公平問題的研究”課題組調研也表明,我國重點大學里的農村學生比例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不斷滑落。例如北京大學的農村學生比例在上世紀80年代達到頂點后一路走低,跌幅在高校擴招后更加明顯,目前這一比例僅剩一成多。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