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
Christopher
美國人,畢業于美國亞利桑那州州立大學中文專業,先后在韓國、臺灣、中國大陸等地工作游歷多年,目前為EF英語廣州江南西校區青少兒英語教務長。
臺灣行促成Christopher的中國緣
Christopher之所以來中國與他十多年前曾經游歷過臺灣有關,在更早之前他曾經隨父親在韓國生活過兩年,對亞洲文化極感興趣。2000年,高中畢業之后,他自費去臺灣游歷了一段時間,看到到處都有繁體字,覺得非常漂亮,這也促成了之后他在大學選擇修讀中文系。
Christopher高中畢業之后并沒有馬上進入大學,而是選擇去不同的地方游歷,這是許多美國年輕人讀大學比較晚的原因之一。在他看來,見識過社會之后,才會更加珍惜在大學里的學習機會,否則只是拿一個大學的學位,并不一定能夠學到真正有用的東西。
在美國,高中生畢業18歲成人之后,傳統的父母會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獨立。不過在Christopher看來,現在美國的一些家長也有所改變,在孩子大學畢業之前也會提供許多經濟上的幫助,像他父母那樣堅持傳統價值觀的人正在減少。他所就讀的亞利桑那州州立大學,是屬于他所在地區的公立學校,州內的學生只需要繳納很少的費用,而州外私立學校昂貴的學費是他避之不及的。因此,Christopher高中畢業之后利用到臺灣旅行的時間,一邊游玩,一邊兼職賺路費。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他應聘成為一個幼兒園的老師,以此成了他的教師職業生涯的前奏。返回美國后,他便毅然選擇了中文系,不僅會用中國的語言和現在的同事交流,還了解了一些中國的歷史,喜歡將孔子拿來跟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比較。
是成績排名讓中國孩子更羞于表達
最初,Christopher教英文是為了攢點錢去不同的地方旅行,后來他發現自己其實在教學方面很有天賦,于是就把教師當成了自己的職業。他是一個很有表演欲的人,喜歡將不同的才能展示給孩子們。在他的課堂里,他更喜歡讓孩子們參與其中,玩游戲、進行角色扮演等在他課堂上是很常見的。在他看來,三歲到十三歲的小孩,只要語言還沒有形成定式,通過各種情境的融入式學習讓小孩子產生對語言的興趣其實很容易的。不過,Christopher說,中國孩子在課堂上很害怕自己回答錯誤,因而比較害羞。他們不一定害怕老師,而是害怕被周圍的同學恥笑。Christopher認為,那是由于中國的教育里從小就比較在乎排名,即使是在一個開放性的課堂里,很多小孩也很在乎自己是不是比別的小孩更優秀。
Christopher對教師的定位和中國傳統的觀念里“教師”的概念有所不同,他認為不應該過分強調“教”與“學”的分別,老師更像是一個“指引者”,讓小孩子在互動的過程中學會自己獨立學習。在他的觀察里,的確有很多家長給孩子學英文施加了許多壓力。他一般會先進行“練習”,讓孩子復述資料的內容,進行聽說訓練,也會給他們一些圖片來描述。而在“應用”部分,會安排一些角色扮演環節。例如學水果這個專題,就會假設一個孩子是水果店的售貨員,其他的孩子來買水果,讓他們在具體語境下應用,加深他們的印象。
Christopher談中美教育差異
和Christopher聊到中國的課外輔導班以及教育理念的差異,他并不認為美國的教育就全都是好的,他覺得中國的教育模式也有其優勝處。比如,他認為美國的學生在數學和科學方面的基礎會比中國學生差一點,但他們有很好的創造力和邏輯分析能力;而中國的學生基礎知識相對會牢固一些,方便以后進入某些專業領域。在他看來,美國的教育界當然不乏一些非常優秀的有創造力的人,但在職業教育方面卻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經濟領域里需要許多有專業知識和基本操作能力的工程師,但美國工程專業畢業的大學生數量卻遠遠不夠。
在他看來,教育理念在西方一百年來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中國也是一個在迅速變化著的國家,其教育理念也肯定在發生變化。每個國家的教育哲學都會在變化中形成自己的特點,能夠吸納各種教育體系下的優秀部分,對個人來說會形成更好的判斷力、接受力以及想像力。除了日常的教學工作,C hristopher也在就讀一個圣三一學院提供的進修課程。用他的話來說,這叫“保持時時更新,不斷進步”。
更多精彩資訊請關注查字典資訊網,我們將持續為您更新最新資訊!